雨水节气的习俗占稻色
雨水节气在客家地区,流传着一个富有特色的习俗“占稻色”。这一习俗是通过爆炒糯谷米花,来预测当年稻谷的收成情况。
在这个习俗中,成色足则意味着稻谷将获高产,成色不足则预示着产量较低。而所谓的“成色”,完全取决于爆出的糯米花的数量。爆出的白花花的糯米越多,预示着当年的稻谷收成越好;相反,爆出的米花越少,则意味着当年的收成不佳,米价可能会上涨。
这一习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以前。在那个时候,中国经济重心一直在黄河流域。随着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南部的稻作文化逐渐成为中国农业文明的主体。从宋至元,再历经明清,客家地区传承了千年的稻作文化习俗,雨水节爆糯谷花“占稻色”便是其中之一。
在元代的《田家五行》中,就有关于当时华南稻作地区“占稻色”习俗的记载:“雨水节,烧镬爆炒糯稻,观其米花多少以卜稻色。”南宋范成大的《吴郡志》和《吴中节物诗》也有关于此习俗的详细描写和解释。
除了客家地区,自宋代开始,吴、越民间也有类似的“卜谷”习俗,即在正月十三日、十四日将糯谷放到锅中爆炒,以谷米爆白多者为吉。这说明客家人的“占稻色”习俗与吴、越民间的“卜谷”习俗具有同样的民俗意义,甚至是同一事物的两种形态。
在赣南寻乌客家地区,雨水节前后还有以晴雨来占卜早稻收成的习俗。谚语说:“雨打元宵佳节,早禾丰收在望;雨打上灯碗残时,早禾只见稻草不见穗。”这一习俗反映了客家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期盼。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占稻色”等爆糯谷占卜收成的习俗在大多数地方开始渐渐淡化。清代时,这一习俗演变成年底爆米花作煎堆馅的习俗。现在爆米花已成为客家人过年必备的一种应节食物,“花”与“发”语音相似,寓意发财。有些地方的客家人甚至用爆米花供奉天官玉帝与土地社官,祈求天地和美、五谷丰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