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怎么熬?最好用砂锅或搪瓷锅
中医专家建议,在煎制中药时,砂锅或搪瓷锅是最佳选择,铁锅和铜锅则不适宜。这是因为中药材与这些金属材质接触容易产生化学反应,从而影响药效。
每一剂中药都是由多种药材精心配制而成。对于药材的煎煮方法,也有着严格的讲究。标注“先煎”的药材需单独煮15分钟,然后再与其他药材一同浸泡;而标注“后下”的药材,则在药液煎好前的5至10分钟才加入。对于那些需要用纱布袋或桃花纸包裹的药材,属于“包煎”,直接将包好的药材放入锅中同煎即可。而“冲服”的药物,则是用煎好的药液送服。
一剂中药是一天的药量,通常需要煎两次。首次煎煮时,先将药材放入锅中,用水抢洗一下,然后加入冷水超过药面一到两横指,浸泡半小时。接着用大火煮沸,再转为小火煎煮15至2 0分钟,取药汁,药渣留待煎第二次。
关于中药的服用温度,存在不同的说法。虽然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说“药熬好了,快趁热喝了”,但对于中药而言,并非都要趁热服用。不同的患者和疾病,药汁的温度可以灵活掌握。
一般的中药汤剂应该“温服”,这样有助于和胃益脾,减轻刺激。而丸、散类的中成药则应以温开水送服,这也属于温服的一种。对于发散风寒的中药,比如麻黄、桂枝、荆芥、防风等,应该趁热服用,服药后可以吃些热稀饭或热水,以助药力。
对于一些具有清热解毒、解暑功效的中药,特别是夏天解暑的中药,冷服效果更佳。对于清热类的中成药片剂或胶囊剂,如果水温太热,会导致药物中的挥发性成分挥发掉。而对于清热颗粒等颗粒状中成药,应该用60℃至70℃的温水冲开,等水温降至40℃左右时再服用,这样可以保持药效,同时不会过于刺激口腔和胃部。
正确的煎煮和服用方法,是确保中药药效的重要一环。在遵循传统煎煮方法的也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调整,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