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档案馆(湖南师范大学档案馆)

生活常识 2025-04-09 01:530生活常识www.shimianzheng.cn

《围城》与湖南师范大学的渊源

钱钟书的《围城》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抗战初期知识分子的生动群像,被誉为“新儒林外史”。在这部小说中,钱钟书深入挖掘了现代文明的危机和现代人生的困境。今天,我们来一起《围城》中的“三闾大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对应湖南师范大学。

湖南师范大学,素有“师大的花,湖大的草”之美誉,其前身正是国立师范学院。回溯历史,1938年,随着抗战的爆发,中国教育界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为了与侵略者的奴化教育相抗衡,教育界人士决定在国统区加强师范教育。

在这样的背景下,1938年国立师范学院应运而生,其筹委会成员包括廖世承、潘公展、吴俊升等杰出教育家。当时的国立师范,仅此一所,独树一帜。

1938年10月,国立师范学院在湖南安化县蓝田镇成立。这里的六年是学院的辉煌时期。抗战胜利后,学院迁往长沙,最终于1983年定名湖南师范大学。

位于湖南省中部的涟源市,当时被认为是湘西的一部分。这里交通便利,既有铁路、公路,又有涟水水运。奉命筹办国立师范的廖世承看中了这里“既偏僻又交通便利”的特点,最终使学院在蓝田镇扎根。

学院的创办者们历经艰辛,招聘了一批优秀教师。钱钟书应其父钱基博的要求,转投国立师范。这些教师“都是倍尝艰辛,不远千里而来的”,有的甚至“一路要饭去上任的”。

学院在李园举行了开学典礼,这座庄园为旧式砖瓦房,坚固但黑暗潮湿。后来,学院新建了校舍,成为了今天的涟源一中。李园如今已被拆毁,现在是涟源市所在地。

国文系主任钱基博一家曾住在李园。他的女儿“钱小姐”美丽高挑,却因父亲的器重和欣赏被迫嫁给了名叫石声淮的学生。这位石声淮虽一眼斜视且龅牙,但才华横溢,擅长国文、英文、德文和声乐。后来成为国学名师的他与钱小姐最终走到了一起。与此钱基博和钱钟书父子在学院分别担任国文和英文系主任,都是国学大师。但钱钟书因英文出众而自视更高。

湖南师范大学的历史充满了岁月的痕迹和文化的积淀。它不仅是一所学校,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通过了解它的过去,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围城》中的“三闾大学”,以及它所代表的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群体。钱钟书:蓝田之行的文学收获与《围城》背后的涟源情

钱钟书,一位喜欢在晚饭后与人“神侃”的文学巨匠。他的谈话,如同音乐般动听,充满了灵动的色彩。他的同事吴忠匡回忆道,听钱钟书的清谈是当时当地最大的享受。

这位文学大师的人生经历与他的作品紧密相连,尤其是他的国立师范经历。正是这段经历,让他有了创作《围城》的灵感。虽然钱钟书并不情愿去蓝田,但正是那段充满艰辛的旅程,为他提供了无尽的文学素材。

《围城》中的方鸿渐等人在上海前往三闾大学的旅程,与现实中的钱钟书由上海绕道香港入湖南的历程相呼应。小说中的三闾大学环境,与涟源一中的升平河和光明山有着密切的关联。这不仅仅是地理位置的对应,更多的是文化、情感的共鸣。

钱钟书在国立师范的日子,不仅面对生活的艰辛,更在文学上收获了无比的丰富。他在蓝田的经历,成为他创作《围城》的重要灵感来源。正如汤晏在《民国第一才子钱钟书》中所说,如果没有蓝田之行,则钱钟书绝对不会有《围城》。

这部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如方鸿渐对师生同桌吃饭的态度,以及“水涸的时候,大家都不走板桥而踏着石子过溪”,都与钱钟书的真实经历和他个人的态度相呼应。这些生动的描写,使得小说更加贴近生活,更具有真实感。

湖南师大的校歌中,依然传承着关于国立师范的这段渊源。这也证明了钱钟书在蓝田的日子,不仅是他人生中的一段旅程,更是他文学创作的重要阶段。这段经历,为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情感,使得他的作品更加深入人心。

钱钟书的文学才华和他在蓝田的经历,共同构成了他独特的文学世界。他的作品,不仅是对生活的描绘,更是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这样的钱钟书,让我们更加敬仰和怀念。而对于我们来说,更重要的是,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生活的真实和美好。

参考文献:孔春辉《国立师范学院办学述略》、蒋洪新《〈围城〉内外的故事》、汤晏《民国第一才子钱钟书》、黄季顺《廖茂如师轶事数则》、薛炽涛《怀念廖世承先生》、吴忠匡《忆钱钟书先生》。

特别鸣谢:长沙市档案馆、涟源一中。希望本文能对广大读者有所帮助。

Copyright@2016-2025 www.shimianzheng.cn 失眠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