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学院怎么考,外交学院怎么考

生活常识 2025-04-08 23:340生活常识www.shimianzheng.cn

近期,外交部翻译司的两位重要人物引起了广泛关注。外交学院翻译司副司长戴庆利被任命为驻巴哈马国特命全权大使,而被称为外交部“首席翻译”的张璐已晋升翻译司副司长。还有在最近中美阿拉斯加战略对话会上大放异彩的张京等人。这些外交官身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都毕业于外交学院被誉为“中国外交官的摇篮”的外交部直属高校。

外交学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5年周恩来总理的倡议下,经党中央、毛主席批准成立。当时的第一任院长是陈毅元帅。这座“小而精”的高校每年招生人数不超过人,但已经走出了超过500位大使。对于许多人来说,这里不仅是外交事业的起点,更是一个磨砺自我、展现才华的地方。

在外交学院的课堂上,学生们首先接触到的就是外交“范儿”。周加李副教授的《交流中的个人形象塑造》选修课,通过讲解服饰、色彩、发型、仪态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们了解如何在交流中展现自信、专业的形象。这门课程颇受学生欢迎,选课需要“拼手速”。

冯继承老师的《英语政论》课程也是一大特色。虽然面对的是国际法系的学生,但冯老师全程用英语讲解,确保学生们在英语能力上达到高标准。陈毅元帅作为院长时,就强调外交学院学生的英语必须过关,这也成为学院的一大特色。许多专业课也是纯英文授课,强度非常高。

结束了一天的课程后,学生们纷纷表示,这里的每一天都过得充实而有意义。小陈和齐娜尔是两名即将毕业的学生,她们每天都要面对繁重的课业压力,从早到晚都在努力学习英语和专业知识。尽管来自不同的背景和专业领域,但她们都深知,只有不断努力才能在这个领域立足。口译课上,学生们要进行高强度的训练,模拟真实的接机场景等场景进行翻译训练。张京因在一次重要场合的出色表现而广受欢迎,学生们纷纷表示,只有通过不断训练才能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图书馆也是这里学习氛围最浓厚的地方之一。无论是午餐后还是任何空闲时间,都有许多学生在埋头苦读或寻找参考资料。在这里,他们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还要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和知识面。这种浓厚的学习氛围正是外交学院培养学生们成为优秀外交官的重要途径之一。这里不仅是学习的地方更是磨砺才华的殿堂学生们在这里为国家的外交事业努力奋斗着他们用自己的努力和才华诠释着外交学院的真正含义中国外交官的摇篮。走进外交学院:孕育外交官的摇篮

馆长张燕莉介绍,联合国机构每年出版的各类条约集、会议纪要等文献,都会寄往世界各地的托存馆进行保管。外交学院作为中国为数不多的“联合国全部托存图书馆”之一,见证了学院的文献历史地位。伴随着资源的逐渐电子化,虽然纸质文件无需再邮寄托存,但学院内的联合国欧盟阅览室和工具书阅览室里丰富的资料,以及馆藏的孤本清代和民国外交档案,都足以展现学院的深厚底蕴。

最令无数高校学生羡慕的是,外交学院的自习环境宽敞舒适,桌椅宽大且数量充足,无需排队或占座,学生们可以尽情在此汲取知识。

作为特色院校,外交学院的英语成绩引人注目。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平均分始终稳居全国高校前列,专四专八考试的平均分更是高出全国外语类院校平均分10分以上。不仅如此,外交学院还注重培养全面的外交人才。英语系主任冉继军教授表示,英语水平只是外交人才培养的一部分,成为高翻还需要全面的素质,包括心理、反应等方面的能力。

在日常培养中,外交学院注重凝聚这些“软实力”。学生处处长王胜乾介绍,学生从入校开始就能感受到学院对于全面素质的培养。打从学生入校报到,迎接他们和家长的,便是大使、优秀外交官校友等做的主题讲座。学院还为学生提供了众多实践机会,如模拟联合国活动、模拟新闻发布会等,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能力。

在这样的锤炼下,外交学院的学子们拥有过硬的语言技能与全面的综合素质。更重要的是,学院始终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育人全过程。周恩来总理曾向外交人员提出的“站稳立场、掌握政策、熟悉业务、严守纪律”的十六字方针,作为外交学院的校训传承至今。这使得学生在日复一日间形成了“家国情怀”的格局与风骨。

在这个培养外交官的摇篮里,学生们不仅获得了丰富的知识和技能,更在这里孕育出了坚定的信仰和情怀。这里不仅是学习的地方,更是塑造未来外交官的地方。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 魏婧)

注:本文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

Copyright@2016-2025 www.shimianzheng.cn 失眠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