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小儿神经内科「北京大学第一
采访对象许克铭:医学之路的开拓者与坚守者
许克铭,这位首都儿科研究所神经内科的创始人,一个与医学结下不解之缘的传奇人物。近日,我们有幸采访到了这位出生于黑龙江齐齐哈尔的医学大家。让我们跟随他的脚步,回顾他一生的奋斗与追求。
许克铭,出生于1934年,一个深受父母影响的年代之子。父亲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母亲则是教师出身。从小刻苦学习、成绩优异的他,在父亲的期望下,于1952年报考了大连医学院。入学仅一年后,他因表现优秀被选中赴苏联留学。经过一年的俄语预备班学习后,他于1954年踏入莫斯科第二医学院的大门,开始了他的医学之旅。
在苏联的学习生涯充满了挑战与艰辛。语言障碍、生活的不便,都没有阻止他对医学的热爱和追求。每天带着三本字典上课,面对困难,他从未退缩。“党和国家花钱派我们留学,是希望我们把国外先进的医学技术和经验带回来。”许克铭说。正是这股韧劲和责任感,让他在面对困难时总能坚持下去。
1960年,许克铭学成归国,被分配到了中国医学科学院儿科研究所。在首都儿科研究所的早期,他作为临床医生,参与了儿童肺炎和消化不良等重点科研项目。在临床工作中,他逐渐认识到科研与临床的紧密联系,意识到只有不断创新、发现,才能真正提高诊疗水平。
此后,许克铭主任在儿童癫痫、儿童遗传代谢病、儿童神经-精神疾病等领域开展了深入的研究。他的论文《儿童失神癫痫基因研究》获得了多项大奖,他的努力为我国的医学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优秀的医生,不仅要有高超的医术,更要有勇于、不断创新的精神。
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许克铭主任感慨良多。他说:“一路走来,有太多的不易,但看到那些因为自己的治疗而康复的孩子,一切都值得了。”他的故事,是一个关于奋斗、坚持与爱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医者仁心的故事。
作为医学界的楷模,许克铭主任的经历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启示:医学不仅是技术,更是责任与担当。他的故事,将激励更多的医学学子,为我国的医学事业继续努力。许克铭专家专访:小儿神经内科的创建与科研之路
采访组:许克铭专家,我们知道您是小儿神经内科领域的专家,您能否分享一下,是什么时候开始从事这个专业研究的?
许克铭:我于1978年首儿所决定建立神经内科时开始接触这一领域。当时,我被安排到北京宣武医院神经内科进修一年,并参加了由我国小儿神经学科的创始人左启华教授开办的全国首届小儿神经病学进修班。自此,我的专业知识开始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可以说,我对小儿神经专业的研究,是从那时起步的。
采访组:首儿所神经内科可以说是您一手创建的,那么在创建初期,您遇到过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
许克铭:科室刚成立时,确实面临诸多挑战。首先是人才匮乏,最初只有我一个人。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我积极寻找并培养对神经学感兴趣的人才,如罗桂芳医生便是其中之一。我通过参加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查房,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尽管我在44岁才开始涉足小儿神经学研究,但我对这个领域充满热情。领导交付给我的重任,让我有决心将其做好。
硬件设施相对落后。最初只有一间脑电图室和一些常规检查设备。为了改善这一状况,我积极争取资源,逐步建立起了专业病房和实验室。随着科室的发展,病人数量逐渐增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也开始寻求我们的帮助。
科研经费的缺乏也是一大难题。为了推动科室的发展,我坚持临床与科研相结合的理念,选择一些既经济又实用的项目进行深入研究。例如,我和罗桂芳医生共同研究的抗癫痫药物血浓度监测实验便是其中之一。我们深知,每个孩子的身体吸收能力不同,因此药物使用剂量需要精准调整。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验,经常工作到深夜。
采访组:能给我们讲讲您在科研方面的工作吗?在科研过程中又遇到过哪些难题呢?
许克铭:儿童癫痫一直是我主要的研究方向。在临床工作中,我注意到许多癫痫患儿存在认知缺陷,特别是记忆障碍。这对我而言是一个巨大的研究动力。八十年代中后期,我开始着手研究各种因素对患儿记忆功能的影响,并采用了《临床记忆量表》进行测定。这项研究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我们免费为患儿进行测定,并自己承担费用购买零食感谢参与测试的孩子和家长。经过研究我们发现一部分癫痫患儿的记忆成绩明显低于正常儿童,这提醒我们合理用药、积极控制癫痫发作对于保护记忆功能和提高学习能力至关重要。《癫痫儿童记忆功能的系列研究》也因此获得了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这一研究的成果不仅为癫痫患儿的治疗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我们后续的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