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专家门诊(北京大学人
在第六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的钟声中,被誉为“中国工程界最高奖项”的“光华工程科技奖”揭晓了获奖名单,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黄晓军教授赫然在列。这位杰出的科学家,不仅医术高超,更以卓越的科研成就赢得了业界的广泛赞誉。
光华工程科技奖,作为中国工程科技领域的最高荣誉,旨在奖励在工程科技及管理领域取得突出成就和重要贡献的工程师和科学家。黄晓军教授之所以获此殊荣,是因为他长期致力于解决血液恶性肿瘤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的关键科学问题,特别是在白血病治疗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身为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所长的他,带领团队创建了国际原创的单倍体移植体系北京方案,这一方案现已成为全球治疗白血病的主流方法。
白血病,这一曾经的致命疾病,让无数患者和家属陷入绝望。移植是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然而供体问题一直是困扰医学界的难题。黄晓军教授深知这一点,于是从1990年开始单倍体相合移植方案,解决了这一难题。他的努力和创新,让白血病患者实现了从“无供体”到“人人有供体”的跨越。
这一技术的突破并非易事。黄晓军教授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驯服T细胞。T细胞具有很强的攻击性,如何在需要时唤醒它,不需要时让它沉睡,是黄晓军团队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经过长达十年的研究和,他们终于在2000年成功完成了首例非体外去T单倍体相合移植手术。此后,黄晓军团队不断完善治疗体系,成果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期刊》、《柳叶刀-肿瘤学》等国际顶级医学杂志上。
从首例到万例,单倍体相合移植技术让上万名白血病患者获得了新生。黄晓军团队的努力和成果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他们的临床研究成果被邀请在国际最高级别的学术组织年会上进行报告。北京方案现在已经覆盖了中国95%、全球50%以上的半相合移植病例,成为全球治疗白血病的主流方案。
这种幸福的源泉,涌动于患者之间,因为患者的支持和信任,铸就了医学临床进步的基石。就在不久前,一位77岁的老者,为这份基石,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位老者,在半年前被确诊患有高危白血病,伴随多种合并症,如高血压、糖尿病、阵发性心房纤颤等。他辗转多家三甲医院,尝试的靶向药物治疗,但效果并不理想。最终,他选择了黄晓军团队的“北京方案”进行移植治疗。经过近三个月的化疗、移植、出仓护理,他重新获得了生活的希望,已经出院回归日常生活。
这位77岁的患者,不仅开创了亚洲最高年龄移植的纪录,更为“北京方案”的安全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黄晓军坦言,这一纪录的突破,离不开患者和家属的信赖与配合。白血病是高度恶性的血液肿瘤,对于老年患者来说,情况更为复杂。患者自身的条件、对治疗手段的认识不足,都可能错过最佳治疗期。这位老者能在如此高龄且靶向药物治疗失败后坚定选择移植手术,除了自身的信心和决心,也是对医生团队最大的理解和支持。
和谐的医患关系,是医生最大的鼓励。黄晓军回忆,在半相合移植技术初步的十年里,虽然有一些患者因为手术失败而离世,但正是患者和家属与医生共同的努力,才有了今天半相合移植技术的临床疗效。那些与医生并肩作战的患者名字,仍深深烙印在黄晓军的心中,激励着他带领团队继续精进技术。
近年来,黄晓军团队的技术焦点集中在难治复发和老年白血病的诊治上。新技术完善了精准分层治疗,提高了疗效。如今,白血病的治疗方法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但在之前,移植患者的年龄大多被限制在55周岁以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的趋势,需要接受移植的老年患者越来越多。如何提高移植的年龄上限,已经成为关乎患者福祉和学科发展的重要课题。
黄晓军团队经过十多年的努力,针对这一难题制定了个性化治疗策略。通过调整药物的组成、剂量、顺序,形成了针对不同年龄、不同疾病患者的移植前分层预处理机制。这一方案最大限度地减轻了化疗药物毒性对患者的冲击,增强了患者的免疫机制。如今,“北京方案”已经成为移植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年龄上限也不断被刷新。
获得光华工程科技奖,对黄晓军团队来说既是荣誉也是动力。他表示,中国移植事业的进步是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在新的起点上,他们将继续身怀祖国和人类的共同命运,奋发向前。
本文原发于2022年6月8日《人民政协报》健康周刊,记者刘喜梅。文章生动描绘了黄晓军团队在医学领域的卓越贡献和不懈努力,对读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希望这篇文章能为大家带来启示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