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白如冰资料,韩如冰清华大学
回首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从一个百废待兴的国家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其中,文艺界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革。尤其在电影、文学、戏剧、音乐等领域,它们迅速恢复了活力,成为新中国建设的重要力量。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特殊背景下,传统手工艺也经历了一段黄金发展时期。
在国家急需换取外汇支援建设的背景下,传统手工艺因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特色而备受东南亚甚至欧美国家的欢迎。许多老艺人制作的手工艺品成为了国家礼品的代表,为国家带来了大量的外汇收入。这一时期,传统手工艺经历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也为今天的复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时,老艺人制作的手工艺品几乎全部用于出口,国内市场需求极少。为了集中分散的手工业生产,手工业合作社开始成立,通过供应原料、税收扶持、低息贷款、收购成品等方式,对分散在城市角落的小手工艺进行整合扶持。在这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下,手工业迅速壮大,手工艺品出口额大幅增长。
除了经济上的支持,介入的手工艺行业合作化运动还带来了技艺的交流与融合。在合作社中,老艺人开始公开传授技艺,倾囊相授,这在以前的小作坊式传承中是无法想象的。他们意识到,只有技艺得到传承和发扬,才能为国家的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例如,北京玉雕大师潘炳衡加入合作社后,公开传授“压金银丝嵌宝”技艺;北京雕漆生产合作社的工艺美术师刘金波与徒弟签订保教保学合同,传授绝技。这些举措不仅促进了技艺的传承和发扬,也为手工艺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特殊背景下,传统手工艺经历了恢复和发展的黄金时期。的大力支持和人民的热情参与为手工艺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这一时期的传统手工艺在市场上的活跃身影和深受人们的喜爱。这一历程不仅展示了传统手工艺在新时代中的魅力与活力,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精神。在技艺传承与创新的交融中,一批批学徒在此模式下茁壮成长。老艺人们以开放的心态,集体攻关、观摩交流,置身于技术交流的海洋中,他们的眼界日益开阔,不断汲取新的灵感。
众多工厂响应号召,创建了学习组。除了传授技艺,还融合了文学、艺术等课程,为学徒们打造了一个全面发展的平台。在长达三年的学徒期间,学徒们无生产压力,得以专心投入学艺。评比、参观等活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手工艺人们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而院校培养与民间传统帮带方式的结合,更是培育出了一批迅速成长的手工艺人。
在国家的统一资源调配下,生产原料的供应得到了保障。之前许多因缺乏条件而无法使用的大型材料,如今手工艺人们都有了接触和使用的机会。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大量体量巨大、工艺复杂的杰出作品如1959年的象牙雕《飞夺泸定桥》应运而生,其宏大与精细在传统手工作坊中难以想象。
一些技艺精湛的老艺人还获得了进入艺术院校深造的机会,跟随名师学习。如北京玉雕艺人王树森,后来进入中央美院,师从著名画家徐悲鸿。徐悲鸿等具有西方艺术教育背景的艺术家、学者也时常下到工厂指导,为手工艺人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和灵感。
不仅如此,手工艺人还有机会去“采风”创作,得到国家的资助和支持。对于艺人的创作,各方面都给予了极大的帮助,包括工作场所、参观、旅游等方面的支持。优秀作品的问世,会立即得到物质奖励,并在媒体上广泛宣传。艺人带徒弟传授技艺,也会得到教学津贴。政治上,艺人被邀请参与必要的政治活动,给予一定的政治地位和学术头衔,并吸收他们参加美术协会。各种工艺美术品上还会标记创作者的姓名,以鼓励其钻研技术的积极性。可以说,手工艺人的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在这样的氛围下,民间工艺逐渐被纳入学术研究的范畴。工艺美术院校的成立也被提上日程,为传承和发展手工艺注入了新的活力。1953年,周恩来总理在参观首届全国民间美术工艺品展览会后,提出了成立工艺美术学院的设想。此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正式成立,师资中不少具有海外留学背景,如雷圭元、庞薰等,他们为中国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设计的结合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在系统的教学和研究下,一批既掌握我国民族民间艺术,又具备西方设计基础的学生被培养出来。民间手工艺和现代设计开始走向融合,现代设计逐渐走向民族艺术之路。各地成立的老艺人工艺美术研究所创立了手工艺科学研究制度,主要工作是挖掘、恢复传统产品,进行工艺研究和革新。
老艺人们的研究热情高涨,研究所也得到了珍贵的支持。如北京工艺美术研究所从故宫借出珍贵文物供老艺人参考。至1965年,全国已有各级工艺美术研究所45个。虽然中间有过波折,但直到1980年代,传统手工艺仍是出口创汇的重要支柱。
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传统手工艺逐渐失去了国家支持,被推向市场的大潮中。经过近30年的沉寂,如今,“内需”成为让手工艺复兴的新支点。传统手工艺之美开始重回大众视野,甚至在影视剧中也成为宣传的热点。织梦千年的手艺:缂丝、绒花、点翠与刺绣的重生之旅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些传统手艺如同珍珠般被深深埋藏,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被人遗忘。如今,缂丝、绒花、点翠和刺绣这些沉淀千年的“慢”手艺,开始重新散发出璀璨的光彩。
缂丝,一种以丝为材质的织造工艺,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令人叹为观止。绒花,以其细腻的手法和富有层次感的色彩赋予人们别样的视觉享受。点翠,用各种珍贵的羽毛镶嵌在器物上,增添了无尽的华彩。而刺绣,更是中国传统工艺的一颗璀璨明珠,无论是细腻的苏绣还是粗犷的湘绣,都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些传统手艺的背后,隐藏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匠人们的心血结晶。它们不仅是艺术品,更是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传承。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改造对这些传统手工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它们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郑静在《南京艺术学院学报》上发表的论文中,详细了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改造对手工艺的影响。而王丽丹在《艺术百家》中的集谈录,也为我们了解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体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这些传统手艺的复兴,不仅仅是技艺的复兴,更是文化的复兴。它们让我们看到了古人的智慧和匠心,也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这些“慢”手艺让我们慢下来,感受生活的美好和真谛。
希望这些传统手艺能够继续传承和发展,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它们的魅力。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让大家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欣赏这些沉淀千年的手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