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有哪些大学「临沂有哪些大学」
山东大学溯源记:革命年代的临沂山大
□临报融媒记者 付然锋 蒋宗香 朱剑锋 通讯员 刘爽 刘兆全报道
众所周知,山东大学即将迎来它的第120个年头。但很少人知道,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山东大学有一段特殊的起源临沂山东大学。这所诞生于山东解放区首府的军政大学,在短短不到三年的时间里,为革命和新中国的建设培养了众多杰出人才,是山大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章。
提到临沂山东大学的历史渊源,马学孟老先生仿佛被时间的洪流带回了那个年代。他回忆道:“当时我就住在离学校不远的老东关一带。”那时的校舍是一座高大的西式建筑,穿着军装的学员们时常在校园中穿梭。因为教室不足,学生们会在东关琅琊冢的树林中搭建临时教室上课。这所诞生于革命年代的大学不仅有着独特的建筑文化,更有着一群对未来充满激情和梦想的年轻人。
在革命烽火硝烟中,临沂山东大学于战火中诞生。原是美国教长老会创办的经文中学堂,因山东省决定在临沂建立山东大学而赋予了新的意义。这不仅是华东中央局和山东省恢复教育、培养师资的重大举措,更是为了满足解放区日益增长的人才需求。消息传出后,有志青年纷纷前来报名,渴望在这片热土上接受教育的洗礼。学校首届招生便吸引了688名学生,他们在这里开启了新的学习旅程。
建校之初,条件艰苦。学生们自力更生,拆除老城墙,用砖石建造新宿舍。他们不仅是在建设学校,更是在打破旧社会的封建枷锁,为民族解放奋斗。当1946年1月5日开学典礼上,华东中央局副书记陈毅和山东省主席黎玉共同祝贺时,这所大学的使命已经超越了教育本身。陈毅的话语在校园中回荡:“我们应该为人民服务,为广大劳苦大众带来希望。”
临沂山东大学不同于传统大学,它深深扎根于山东解放区的3000万人民之中。学校大门敞开,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实事求是。时任省教育厅厅长的杨希文曾这样评价这所革命年代诞生的高等学府。
随着历史的推进,临沂山东大学不断壮大。1946年3月,华中建设大学师生并入临沂山东大学,使学校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全校师生人数增至2000多人,图书数量也大幅增加。每一次成长与壮大都离不开华东中央局的支持与关注。陈毅坚信,只要有党的领导和人民的支持,这所学校必将克服一切困难,成为一所正规化的新型大学。
为了适应解放区的形势需求,临沂山东大学在教育方针、方式、课程内容等方面都进行了大胆创新。实行民主的教育思想、科学理论与实际经验相结合的教材观以及互动式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学生们开阔了视野,提高了政治理论水平。然而历史的洪流总是充满挑战与变故。随着战争的硝烟再次弥漫,临沂城遭受轰炸,马学孟与学生们一同疏散到农村。即使面临巨大的困境和牺牲,临沂山东大学的学子们始终坚守信念,为国家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在东北的辽阔土地上,一支充满智慧和勇气的队伍踏上了撤退之路。他们是由莒南县汀水、日照县坪上的师生组成的队伍,一边行军,一边坚持教学,为革命和知识的传承播撒着希望的种子。这支队伍就是临沂山东大学的前身。
回望那段风云激荡的岁月,我们不禁感叹万千。在战火硝烟中,临沂山东大学几经辗转,终于在潍坊得以重建,成为华东大学。此后,它像一颗璀璨的明珠,被镶嵌在济南这片热土上。时间流转到一九五一年,华东大学与青岛的山东大学携手并肩,共同书写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壮丽篇章。这不仅是两所学校的胜利会师,更是教育力量的汇聚与升华。时任山东大学校长华岗曾深情地说:“这是两个性质不同的教育队伍的胜利会师。”
临沂山东大学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校园之内,它的精神已经深深地烙印在每一个师生的心中。马学孟先生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他曾在临沂山东大学接受教育,后来投身军旅,成为一名优秀的射手。退役后,他回到家乡,积极投身新中国建设,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理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临沂山东大学旧址焕发出新的生机。一九五八年九月,临沂县在这里建立了临沂卫生学校。后来,随着城市的发展,老东关旧城改造,临沂卫校迁出了这片土地。如今,新东关的四十号至四十七号楼依旧屹立于此,静静诉说着临沂山东大学的辉煌历史。
在那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年代,临沂山东大学为国家培养了近万名干部。他们在教育人民、团结人民、鼓舞人民同敌人作斗争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为革命战争和新中国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在中国革命史和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的故事和精神将永远被铭记和传承。
流产网虽然暂时无法为大家提供更多帮助,但我们衷心希望这些内容能对您有所启发和帮助。我们也期待与您共同见证更多的历史变迁和时代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