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读生高考减20分「四川复读生高考要减分的」
“双减”政策如狂风骤雨,席卷了整个教育行业,让众多教培机构瞬间陷入困境。犹如赤地千里,仿佛面临绝地。无论是规模庞大还是微小,无论从事哪种培训,都难逃此劫。就连业界巨头精锐教育也不例外。
家长们聚集在上海精锐教育总部,要求退费的声音此起彼伏。双减政策,减去的是学生过多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以前,我们总是抱怨孩子作业太多,培训班太多,占用了家长大量的时间、金钱和精力,甚至影响了孩子的身体健康。
比如我的大学同学的哥哥,他的儿子正面临小升初的关键时刻。他们夫妻两人年收入不足30万,却每年在孩子的课外教育培训上花费近20万。据他们透露,这个数目还没有达到他们班级的平均水平。孩子同样辛苦,幼儿园孩子中的近视率已经高达20%,而初中生则有30%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在教育领域,内卷现象尤为严重。
而这场教育改革政策,犹如一把利刃,正深刻改变着教育行业的生态。整个教培行业在一瞬间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双减”政策之外,禁止复读政策的推行也引起了广泛关注。早在2002年,教育部就已明文规定禁止公办高中举办高考复读班,但这一政策并未得到坚决执行。今年,多个省份的教育厅纷纷发文,明确禁止公办高中开展复读班。虽然目前这些政策主要针对公办高中,但无疑增加了高考失利学生的复读难度。私立高中的费用高昂,教育资源有限,部分高考失利的学生将无法承担复读的成本。
这些政策的出台,有人提出了多种目的。在我看来,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那就是主动将人员分流,让有能力的人上大学,其他人则进入工厂成为蓝领工人,满足国家对人才的多层次需求。如果“双减”政策和禁止复读政策得到贯彻执行,那么只有那些无需过多作业和课外培训的天才,才能在仅有的高考机会中脱颖而出,考上心仪的大学。而剩下的学生,可能会选择专科、职高、技校等路径,未来成为产业工人。
每年春节后的用工荒现象便是一个例证。比如今年的春节后,“美丽浙江”官方账号发文称,义乌为了招到足够的工人,领导亲自赴湖南招聘,并包车接送愿意来义乌的工人。广州的老板们为了招工,甚至在街头排起了3公里的长队。这种现象反映出我们国家对产业工人的渴求。缺少产业工人会导致制造业空心化的问题,这是美国等发达国家面临的挑战。通过人才培养和分流,让更多人选择技校、专科、职高等路径,或许是一条解决之道。对于正在就读技校的学生来说,他们并不买账。当下青年的职业愿景与一线工作的现实困境《中国青年报》调查报告解读
近日,《中国青年报》发布了一项引人深思的调查报告,揭示了当前职业院校学生毕业后对于一线工作岗位的抵触情绪。据调查显示,高达63.97%的学生并不愿意在毕业后进入工厂或车间等一线工作岗位。那么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让我们来一竟。
调查报告深入剖析了背后的真实原因。令人惊讶的是,大部分学生对于一线工作的抵触源于对工作前景的不看好、工作环境差、工资待遇低以及交友圈太小等因素。这些现实问题成为了阻挡学生迈向一线工作岗位的障碍。
回想起几年前我在佛山的经历,曾经以为计件工的工资已经相当可观,然而与流水线上的工人深入交流后,才发现背后的故事远比想象的要复杂。虽然流水线的工作看似简单机械,但其背后却隐藏着对工人的多重压迫。工人们甚至在上厕所这样的小事上都要受到严格的限制和监视。这样的工作环境不仅是对肉体的摧残,更是对精神和社交方面的压抑。
在这样的背景下,谁愿意去做这样的岗位呢?答案是显然的。与一线工人相比,农民这个群体更是处于社会的底层,他们为了改变命运纷纷选择外出打工。而他们的孩子们,从小就明白只有努力才能改变命运。于是,他们拼命学习,希望考上大学,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随着教培机构的整顿和复读空间的收紧,他们的道路也越来越艰难。
这一变革让我想起了当年的上山下乡活动,站在国家发展的宏观角度,这种调整无疑是必要的。站在每一个个体的角度,这种转变带来的压力和困境却是真实存在的。每一个青年都有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利,他们渴望自由的选择职业,而不是被现实所束缚。
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反思。如何改善一线工作岗位的环境和待遇?如何为青年提供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如何让教育更加公平?这些都是我们需要解答的问题。希望每一个青年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实现自己的梦想。
我要说的是,每一个青年都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选择、他们的梦想、他们的努力,都关乎着国家的未来。让我们共同为他们加油,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让他们能够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