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档案馆「华中师范大学档案馆上班
华师之韵,历久弥新
东倚伏虎山,西眺黄鹤楼,南接南湖之滨,北邻东湖之畔,矗立着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学府华中师范大学。这所坐落在茂林摇曳的桂子山上的大学,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美丽的江城武汉。自1903年文华书院大学部的诞生起,华中师范大学便开始了其光荣而漫长的历程。
时光荏苒,“点”燃梦想。这所百年名校见证了我国教育的发展历程,也承载了无数华师学子的青春记忆。从文华书院到华中师范大学,虽历经沧桑,但始终坚守教育强国的梦想。如今,华师已是全方位、立体式发展的教育中坚名校。
在历史的长河中,华师形成了一条独特的时间线。从上世纪初的艰难起步,到如今踏上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新征程,每一个阶段都凝聚着华师人的智慧与汗水。空间上,华师也从中原大地拓展至苍山洱海,经峡江巫山归于文华山林。
在国弱民穷的清末民初,华师的先驱者们胸怀大志,把教育作为立国之本,走上教育救国、教育报国之路。他们坚信人才是国家的财富,教育是治国的根本。这一信念在华师人的血脉中代代相传,至今仍然熠熠生辉。
华中师范大学的办学历史中,涌现出许多杰出人物。如恽代英校长,他代表着华师人的大志与前赴后继;陈时校长,他变卖家产创立中华大学,为华师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韦卓民校长,他坚持“一意讲求高等学术”,使学校办学质量蜚声海内外。
教育者,非为己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华中师范大学始终坚守这一信念,致力于培养“立德立言立功,发奋天下为雄”的高水平人才。在软科中国大学排名、艾瑞深校友会网发布的排名中,华中师范大学均名列前茅,充分展示了其在教育领域的卓越成就。
如今,华师正踏上新的征程,朝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迈进。在这个过程中,华师人始终坚守教育初心,与时代同步,与祖国同行。他们致力于将教育强国梦想根植于每一位学子的心中,培养出一批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时代青年。
华中师范大学是一所充满历史底蕴和现代气息的大学。在这里,传统与现代相得益彰,文化与教育相互融合。未来,华师将继续坚守教育初心,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更多力量。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华中师范大学作为师范教育的中坚力量,致力于引领第四次教育革命,并锚定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该校不仅强化了“师范为本”的办学定位,还重点培养面向未来的智能时代卓越教师,为未来教育播撒希望的火种。
这所历史悠久的学校,始终承载着教育强国的梦想。回望过去,华中师范大学在一代代人的心中铭刻了教育强国的梦想,铸就了辉煌的历史。如今,打造教师教育领先的世界一流大学的使命落在当代华中师大人的肩上,他们将继续沿着前辈的足迹前行,永续长青基业。
华中师范大学在教育领域的发展是全方位的,从教学、科研到师资,学校始终突出师范特色。在百年办学历史中,华中师范大学拥有众多优势学科,包括2个双一流学科,8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以及多个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和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共有19个学科上榜,其中4个学科获评“A”类。学校还积极参与人工智能教育的创新,成立国内首家“人工智能教育学部”,并构建智能时代教师教育新体系。
除了学科建设,华中师范大学在专业建设上也取得了显著成就。共有37个专业入选教育部“双万计划”,其中包括多个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这些成绩的背后,是华中师大大师们的杰出贡献。国学大师钱基博、教育家韦卓民、哲学家詹剑峰等人为学校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成就和精神激励着学生们追求真知、勇于批判。
如今,华中师范大学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不仅继承了传统,还积极迎接新的挑战。学校以信息化和国际化作为发展两翼,全方位、立体式地向着教师教育领先的世界一流大学目标奋进。学校还成立华中师大人工智能教育宁夏研究院,构建智能时代教师发展新路径和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新生态。
华中师范大学在培养卓越教师、推动教育创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这所学校的师生们正承载着教育强国的梦想,以坚定的信念和扎实的行动,为未来的教育事业继续奋斗。华中师范大学,作为国家教师教育的坚定践行者,深刻响应国家号召,紧密贴合地方发展需求,以创新教育和教师教育为驱动力,立足湖北,引领前行,组建湖北教师教育创新发展联盟,汇聚优质资源,助力教育内涵式发展、创新突破、特色彰显。
学校不仅致力于主流教育,更倾情于特殊教育,成立全国首个融合教育学院,勇担教育公平之责。今年新设立的融合教育本科专业,是全国首个且唯一通过审批的新专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引,培养具备坚定政治方向、高尚道德品质、融合教育理论与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这些人才将在各级教育机构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教育现代化贡献力量。
华中师范大学,作为师范高校的佼佼者,始终肩负教育报国、教育强国的重任,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栋梁之才和大国良师。其校友,如首届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汪金权,一辈子扎根乡村教育,倾其所有帮助寒门子弟走出大山,被誉为“大别山师魂”。还有政治系校友梁达松,主动到偏远山区任教,多次放弃调回城市的机会,为山区教育事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在的台阶上,全国先进工作者、华中师范大学校友马丹表示,将更努力做好教育,为山南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些平凡而伟大的教育者,展现了华中师范大学的智慧和力量。
从文华书院大学部起步,以教育强国为基线,华中师范大学历经百年风雨,已经成为莘莘学子求学成才的圣地。这里不仅是青春和生命的奋斗之地,更是无数人的理想和追求。
关注“华中师范大学本科招生办公室”,获取更多精彩资讯。我们也推荐大家关注学校官微、官网、华大桂声、华大青年、华中师范大学档案馆等渠道,获取更全面、更深入的校园资讯。
回首百年求索路,展望明朝鹏程途。华中师范大学始终坚守初心,矢志不渝地传承教育薪火,为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让我们共同期待华中师范大学在未来的教育征程中,创造更多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