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心理因素
压力和焦虑:现代生活节奏快、竞争激烈,工作或人际关系压力会导致大脑皮层持续兴奋,难以进入睡眠状态。
情绪问题:抑郁、恐惧或过度兴奋(如睡前过度思考或情绪激动)会干扰睡眠节律,形成"越担心失眠越睡不着"的恶性循环。
强迫性思维:过度关注睡眠本身(如反复纠结"为什么还没睡着")反而会加重清醒状态。
2. 生活习惯与环境
作息紊乱:熬夜、白天补觉、睡前使用电子设备会打乱生物钟,抑制褪黑素分泌。
饮食不当:晚间摄入咖啡因、酒精或暴饮暴食可能导致胃不和(中医称"胃不和则卧不安")或胃食管反流。
环境干扰:噪音、光线过强、室温不适等会直接影响入睡条件。
3. 生理与疾病因素
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心慌、供血不足)、呼吸暂停综合征、甲亢等会通过疼痛、憋醒或代谢紊乱干扰睡眠。
年龄差异:老年人因夜尿多、睡眠变浅更易失眠;更年期女性常因阴虚火旺出现盗汗、心烦等症状。
神经递质失衡:大脑中血清素、多巴胺等化学物质异常可能影响睡眠-觉醒周期。
4. 中医视角的体质失调
脏腑功能失调:如心肾不交(上热下寒)、肝郁气滞(易怒胁痛)、心脾两虚(多梦乏力)等均可表现为不同类型的失眠。
气血不足:长期劳累或久病会导致血不养神,出现睡眠浅、易惊醒。
改善建议
短期调整:避免睡前刺激物,保持卧室黑暗凉爽,建立固定作息。
长期管理:通过认知行为疗法(CBT-I)纠正错误睡眠观念,或中医调理(如泡脚、穴位按摩)平衡体质。
- 就医指征:若伴随心悸、慢性疼痛等症状,需排查原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