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如何治疗 对症下药是关键
随着社会压力的不断加大,失眠问题愈发普遍。据中国睡眠协会数据显示,近半国人起床后感到疲惫,学生群体中有相当一部分存在睡眠不足问题,全国各类睡眠障碍者占比高达38%。长期失眠不仅使人容易疲劳、注意力不集中、主动性下降、白天嗜睡,影响情绪和日常生活,还可能引发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严重疾病。
失眠的症状多样,可划分为入睡困难、早醒及时睡时醒等类型。从发病时长来看,可分为短暂性、短期性及慢性长期失眠。失眠的原因也多种多样,包括睡眠环境改变、不良生活习惯、身体疾病及精神因素等。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王向宇指出,对于失眠的治疗,需要根据个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综合调整方案。其中,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但许多人对存在误解,对其有所畏惧,担心成瘾、伤身及导致痴呆等。
其实,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合理、适度地使用,其利大于弊。的使用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对症下药
在用药前,应先评估失眠的具体原因和表现,以指导的选用、使用时间的长短及与何种药物联用等。如针对入睡困难为主的失眠者,应选用半衰期较短的苯二氮类药物和非苯二氮类催眠药,这些药物起效较快,可让人快速入眠,且作用时间短,不会影响次日的精神状态。对于急性失眠者更加适用,待睡眠恢复正常后即可停用。对于半夜易醒、早醒的失眠者,则宜选用半衰期较长的药物。
二、分清轻重缓急
对于急性或间断性失眠的病人,应采用间断、短期、交替使用最低有效剂量的方法。如每周使用2~4次,连续用药不超过4周,连续使用同一种药物不超过2周。在两种剂量效果相近的情况下,选择服用小剂量。对于慢性或亚急性失眠者,在药物改善睡眠有效并稳定的情况下,应继续服药一段时间,约1~3个月,以助于睡眠规律的形成和稳定,然后逐步减少用药量,直至停用。
深化理解,避免药物依赖:失眠治疗的智慧之路
在人生的长河中,失眠像一道难以攻克的难题,让人苦恼不已。当我们尝试用药物来寻找解决之道时,如何避免药物依赖成为了我们必须面对的挑战。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的话题,***如何合理、正确、适度地使用药物,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当药物连续使用一段时间后,效果逐渐减弱时,我们不应加大剂量,而应果断换用其他种类的药物。这是因为,盲目增加药量可能会让我们陷入药物的依赖和成瘾之中。如果病人发现需要加大药量才能达到以往的效果,并且在减药或停药时出现心理上的药物渴求和躯体上的不适,那就可能意味着已经对产生了依赖。相反,如果失眠者所服药物的剂量越来越小,那么提示没有出现依赖和成瘾的现象。
失眠病人最好避免自行购买药物服用,而是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用药。这是因为,的使用不当可能会增加成瘾和不良反应的风险。的依赖和成瘾并不像***和乙醇依赖那样可怕。针对个体的不同状况,医生可以采取多种方法,如缓慢减药、药物替换、心理治疗、行为调整等,逐步消除病人的依赖症状。
大多数睡眠专科会提供全面的身体检查和个性、情绪及睡眠的相关测试,以排除病人是否患有躯体疾病,了解病人的睡眠状态和情绪状况。医生会根据病人失眠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和调整方案。
对于单纯的入睡困难、睡眠不深或早醒的病人,可以服用非苯二氮类催眠药。若总睡眠时间过短,可以尝试使用苯二氮类药物。如果病人存在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可以服用具有抗焦虑作用的抗抑郁药,通过稳定情绪来调整睡眠。
病人的个性特点也是调整失眠的重要因素。急躁、多虑、追求完美的人更可能出现失眠,且恢复起来更为困难。虽然“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但性格还是有一定调整空间的。通过不断调整自己的价值观、对待事物的态度和方式,参与修身养性和放松的文体活动,如练瑜伽、气功等,均可使性格逐渐发生改变,使心态趋于平和,最终有利于睡眠的调整。
药物治疗是调整失眠的重要手段之一,但非药物治疗方法也同样重要。非药物治疗主要是消除不利于睡眠的各种因素,如个性、环境因素等;在行为上建立良好的睡眠卫生习惯。采用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相结合的个体化治疗方案,一般可以帮助调整好睡眠,且不出现依赖和其他不良反应。
我们要明白,失眠治疗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耐心和毅力。只要我们合理、正确、适度地使用药物,结合非药物治疗方法,就一定能够找到一条通往良好睡眠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