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
一、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概述
在深化两岸经济合作的背景下,继《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之后,双方为了进一步推动两岸服务贸易自由化,于2013年6月21日由海协会会长陈德铭与海基会董事长林中森在上海签署了一项重要协议。这份协议旨在促进两岸服务业的现代化和服务品质的提升,扩展合作的广度和^[1][2]^。
协议的文本结构清晰,分为四章共24条,并附带了《服务贸易具体承诺表》和《关于服务提供者的具体规定》两个重要附件。这些条款涵盖了商业、金融、运输、旅游等服务业领域,充分展现了双方在服务贸易领域的合作诚意和决心^[1][2]^。
二、协议的核心内容
1. 开放措施的双向互惠
这份协议的一大亮点是双向开放的措施。大陆向台湾开放了80项服务业项目,而台湾对大陆开放了64项,涵盖了金融、医疗、文化创意等多个行业。值得一提的是,大陆对台湾的开放项目甚至超出了WTO的承诺水平,特别是在电子商务和物流等领域,这些领域的开放是仅限台湾企业享有的特殊待遇^[8]^。
2. 合作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协议中明确提出了设立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服务贸易工作小组,这个小组将负责处理执行中的具体事项,推动后续的合作。这一机制的建立为双方的合作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1][7]^。
三、协议的后续影响及争议焦点
1. 经济预期与影响
台湾当局曾预测,该协议全面实施后,将大大提升台湾的GDP,预计增幅约为0.57%,即增加约2200亿新台币的收入。也为台湾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8]^。
2. 执行困境与争议
由于台湾内部的分歧以及其他势力的阻挠,该协议签署后长期未完成审议程序,至今未能生效。一些人担心,如果协议不能得到有效执行,可能会影响两岸的经贸合作^[5][8]^。特别是那些以“冲击本土产业”为由的反对声音,更是让协议的推进之路充满挑战^[4][5]^。
3. 重启讨论的尝试与争议延烧
在2024年台湾地区的选举期间,部分候选人为争取支持,提出了“重启服贸谈判”的倡议。反对的声音依然存在,争议持续延烧^[5]^。
四、协议的关联框架及背景
该协议与ECFA共同构成了两岸经贸合作的核心体系。ECFA实施后,台湾累计减免关税约70亿美元^[3]^。在2024年由于台湾地区某些行为违反了协议规定,大陆方面选择了中止部分产品的关税优惠措施,这凸显了双方经贸合作的敏感性^[3][6]^。尽管如此,双方仍在不断和尝试深化服务贸易领域的合作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