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码会走入历史吗
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健康码已逐步退出公众的日常生活,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接下来,我们将从政策调整、数据处置以及社会影响三个角度来详细这一话题。
一、政策调整:加速健康码的退出
随着防疫政策的转向,健康码在生活中的角色逐渐减弱。自2022年12月“新十条”实施以来,健康码作为出行凭证的功能逐渐被弱化,多地纷纷取消公共场所的查验要求。到了2023年1月,新冠调整为“乙类乙管”,健康码作为“乙类甲管”时期的配套工具,其存在必要性逐渐消失。在这一背景下,一些城市如广州率先行动,粤康码在2023年2月下线了抗原自测、电子证照等功能,并启动了数据删除程序。部分地方的健康码也已在2023年10月后完全停用。
二、数据处置:成为核心议题
健康码的数据处置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健康码在运营过程中收集了大量的个人信息,包括身份证号、人脸信息、行踪轨迹等敏感数据。还存在与社保、支付系统互联带来的隐私风险。截至2022年底,全国仅少数地区出台了健康码数据管理细则,存储期限和删除规则普遍不明确。对于个人信息的保护压力日益增大。法学专家普遍主张彻底销毁数据以消除隐患,例如粤康码运营方已承诺销毁服务相关数据。也有观点建议对部分非敏感数据进行封存,以应对可能的公共卫生需求。
三、社会影响与技术反思
健康码的退出也引发了社会对于权力边界的讨论。在过去的使用过程中,健康码曾因赋码规则不透明、功能泛化(如与信用体系挂钩)而引发争议。其退出被视为回归技术工具本位的重要标志。作为全球最大规模的数字防疫实践,健康码为公共卫生事件中的数字治理提供了技术验证场景。但也警示我们,在数据收集过程中需遵循“最小必要”原则。
随着健康码的退出,我们不仅需要关注其数据生命周期的管理,也需要对其在疫情防控中的作用、数据处置方式以及社会影响进行深入反思。我们也应以此为契机,重新审视技术在社会治理中的角色与边界,确保技术的运用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公众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