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病可破坏脑部功能 医学界呼吁规范服药可免认知能力受影响
谈及情绪病,我们常常只看到其对患者情绪的表层影响,而忽视了它对大脑产生的深远伤害。情绪病患者不仅仅在情绪上呈现出烦躁、忧虑和不安,他们的身体也在遭受情绪问题的冲击。实际上,当情绪病发生时,大脑就像生病了一样,需要得到及时而持续的治疗。想象一下,如果治疗中断或不规则,就像植物得不到持续的水分和养分,大脑可能会遭受无法逆转的损害。这可能会影响到患者的认知功能、记忆力和执行力,后果非常严重。
关于精神科患者的治疗,一个普遍的问题是服药依从性低。香港脑学科研学会总裁邓兆华教授强调,对于脑部疾病来说,持续服药是至关重要的。邓教授指出,服药依从性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如果病人不能按时服药,药物就无法发挥应有的效果。
以美国为例,低服药依从性每年导致超过12.5万人死亡。超过一半的患者不能正确服药或完全不服药。例如,当给新诊断的抑郁症患者开出抗抑郁药物后,6个月内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人仍然坚持服药。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邓教授强调,健康的脑细胞就像生机勃勃的植物,但当遇到压力、焦虑、激素失衡或其他疾病时,脑细胞可能会受损、枯萎,甚至濒临死亡。这时,如果患者能够遵循医嘱,接受适当且持续的药物治疗,脑细胞就有可能恢复健康。
以植物为喻,解读治疗的重要性
以植物生长的鲜活例子为引,王明烁医生为我们揭示了治疗疾病的重要性。他比喻道:“患者如能持续服药,就如同为植物持续提供水分和营养,使其茁壮成长。一旦患者不遵循医生的劝告接受治疗或间断治疗,脑细胞就会像因缺水及缺乏营养而枯萎的植物一样。”
他进一步强调:“我们的大脑在生病时,无法自行制造出所需的营养,必须依赖外部的支持,比如药物。若想恢复大脑的健康,就不能间断地供应其所需的营养。偶尔的、间断的供应,就如同植物偶尔的、不稳定的养分来源,无法使其健康生长。”
王明烁医生是香港生物精神医学会的会长,他提到脑部受损对患者认知能力的影响。在一项针对52名情绪病患者的2013年研究中发现,患者的记忆力、认知及判断能力都有所下降。这再次强调了持续治疗的重要性。
这项研究不仅仅是对疾病本身的,更是对人类认知能力的挖掘。正如王明烁医生所说:“认知能力的下降,是脑部受损的直接结果。我们的研究就是要揭示这一联系,并倡导大家重视持续治疗的重要性。”
持续的治疗就如同为植物持续提供养分,保证它的生长和繁荣。而间断的治疗或放弃治疗,就如同让植物在缺乏养分的环境中挣扎。为了我们的健康,为了我们的认知功能,我们需要认真对待疾病,遵循医生的指导,持续治疗。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像那茁壮成长的植物一样,充满活力,面对生活的挑战。情绪病背后的真相:一场关于记忆与认知能力的较量
在一项引人注目的研究中,来自香港脑学科研学会与生物精神医学会的专家携手,为我们揭示了情绪病对患者记忆与认知能力的深刻影响。邓兆华教授与王明烁医生,这两位业界领军人物,为我们详细解读了情绪病背后的复杂机制。
研究发现,情绪病患者普遍在记忆力、反应能力、认知灵活性以及执行能力等方面出现显著的下降。对比正常人群,情绪病患者的综合记忆得分相对较低。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一差距在躁郁症患者群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他们的反应时间明显延长,显示出情绪状态对认知功能的影响不容忽视。
王明烁医生指出,情绪病患者的认知能力下降,不仅影响他们的人际关系、工作或学业,更可能使他们难以回归正常的生活轨迹。这种困境可能导致患者为了逃避现实而选择滥用或过度饮酒,严重的甚至可能产生自杀念头。这是一个令人痛心的现实,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那么,情绪病的成因究竟是什么呢?除了个人性格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外,患者脑部化学传递物质的失衡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这种失衡可能导致情绪的波动,从而引发焦虑症、惊恐症、抑郁症及躁郁症等情绪病。这些问题不仅仅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更可能对他们的日常生活造成诸多困扰。
这项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关于情绪病的深入洞察,也提醒我们关注那些正在经历情绪困扰的人们。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帮助他们走出困境,重新找回生活的色彩。这也为未来的研究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希望科学家们能够找到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帮助这些患者恢复健康的生活。
(注:信息转载自网络,内容仅供参考,请读者自行核实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