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如何通过穴位镇痛
针灸:古老疗法的现代镇痛原理
针灸,这一古老的中医疗法,凭借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实际效用,一直为世人所瞩目。针灸能够调整气的运行,通过经脉管理身体的各个系统,如神经、免疫、循环系、肌肉等。当气在管道和器官中的运动受到影响时,针灸便发挥其作用,调节气、血、津液、神经、免疫、脏腑功能等。
传统中医认为,脏腑经络气血运行不畅,会导致疼痛症状。针灸治疗通过对穴位的刺激和温煦,疏通经脉,改善气血运行状态。当病变部位的气血运行得到调整,病痛处的营养状态得以改善,其正常的生理活动得以恢复,从而实现经络通畅,脏腑恢复相对阴阳平衡。
现代研究则深入到更为微观的领域。中枢神经系统除了痛觉中枢外,还有痛觉调制系统。针灸的信号进入中枢系统后,激发从脊髓、脑干到大脑各个层次的神经元活动,激活机体自身的镇痛系统。这导致镇痛物质如5-羟色胺、乙酰胆碱、内源性样物质等的分泌增加,从而产生明显的镇痛效应。
近年来,多学科的通力协作使我们对针灸治病原理、经络实质、针刺手法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证实针灸对机体各系统功能具有调整作用,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针灸镇痛的原理已经深入到神经细胞、电生理学和神经递质如脑腓肽等分子水平。
西方科学家在研究针灸镇痛的实验中发现,针灸可以激发身体的自然止痛物质释放,缓慢增加止痛效果,甚至当取针后,才会感到其镇痛作用。这种镇痛效果并非立竿见影,而是在几次治疗后更为明显。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效果在停止针灸治疗一段时间后可能会消失。除了镇痛作用,针灸还具备抗炎、止痛、解痉、抗休克和抗麻痹等多重功效。
针灸,这一古老而现代的疗法,正以其独特的原理和实际效果,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无论传统还是现代的科学解释,都证明了针灸在调整身体状态、缓解病痛方面的独特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