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临床疗效再获国际内科学领域“第一刊”《内科学年鉴》认可
国际医学期刊《内科学年鉴》近日在线发表了一篇关于针灸临床研究的论文,题为《针刺治疗餐后不适综合征的随机对照试验》。这篇论文由国际知名专家团队完成,其中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的杨静雯讲师担任第一作者,刘存志教授作为通讯作者。论文揭示了针灸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方面的显著成效。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全球发病率在8%至12%之间。在我国,这一疾病的发病率更高,达到18%至45%,占据消化门诊的20%至40%。虽然它不会致命,但长期患病会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负担。
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促动力药和酸抑制剂等药物治疗方式,但许多药物存在不良反应。越来越多的患者开始寻求非药物治疗方法。在这其中,源自中国的传统针灸疗法备受瞩目。作为中医学的瑰宝,针灸疗法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方面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符合现代医学国际规范的针灸证据仍然不足。
为了弥补这一空白,刘存志教授团队牵头进行了一项基于随机对照试验的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研究。该研究共招募了278名年龄在18至65岁之间、符合罗马IV国际诊断标准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经过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等多家三甲医院的3年研究,结果发现,与假针相比,接受12次针刺治疗的患者在整体疗效评估、餐后饱胀、上腹胀和早饱等核心症状的消除率方面表现出显著改善,这种改善效果能够持续3个月,且安全性良好。
这项研究不仅为解决消化系统疾病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更重要的是,它的结果被国际内科学领域的权威期刊《内科学年鉴》发表,标志着我国的针灸技术获得了国际广泛认可。对于那些经常面临餐后早饱困扰而无理想药物可医的患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好消息。针灸疗法或许能为他们带来新的希望,同时也展现了中医学在全球医学领域的独特价值和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