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广东工业大学计算机
在岁月的长河中,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在广工计算机学科的奋斗历程中,历经二十载风雨兼程,终于在《学位授权审核结果公示》中迎来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的博士学位授权点荣誉。这一里程碑式的成就,不仅仅是对广工计算机学科过去努力的肯定,更是对未来发展的期许。
回溯历史长河,广工计算机学科的足迹始于建院之初。早在千禧之年,学院成立之初,广工计算机人就已开始了对“申博”之路的摸索。这一路上,他们见证了计算机学科的成长与蜕变,更凝聚了老中青三代广工计算机人的智慧与汗水。
这是一个拥有光荣传统的学科。全国首台民用中型机和模糊电饭锅的诞生地,便是这里。这里拥有智能制造信息物理融合系统集成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广东省信息物理融合系统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省级重大科研教学平台;这里汇聚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杰青/优青等顶尖人才。这里屡次斩获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支持,近五年的科研经费突破3亿,多次获得广东省科学进步一、二等奖。广工计算机学科还是学校ACM集训队的主阵营,在ACM ICPC程序设计大赛中屡创佳绩。
在学位点建设方面,广工计算机学科也成绩斐然。从最初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二级学科硕士点,到后来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系统结构等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一路走来,这个学科逐渐站稳了脚跟。博士点的申报之路却颇为坎坷。历经多次冲击,终于在时间的洗礼中迎来了曙光。
面对失败,广工计算机人并未气馁。他们深知,失败的原因在于学科底蕴的不足和与外部知名高校的竞争压力。为此,他们开始实施一系列振兴学科的举措,重新凝练学科方向,服务计算、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等领域逐渐崭露头角。在政策允许下,他们自设计算机应用工程二级学科博士点,积累经验,培养博士人才。最重要的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被评为广东省重点学科之一,这一荣誉为学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经过多年的卧薪尝胆,广工计算机学科逐渐走出了低谷。学院牵头成立了广东超级计算机应用技术产业联盟,在广东省超级计算重大专项中取得了重大成果;转化各类科研成果,获得了近亿元的科研经费支持;申请的国家、省级重大科研平台也相继获批。这一切的一切,都离不开广工计算机人的共同努力和坚持。
如今,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背景下,广工计算机学科紧抓机遇,投身创新驱动的国际一流湾区建设。根据湾区发展战略及重点发展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他们以创新成果推动学科建设与发展。这一路上的风风雨雨、起起落落都成为了他们宝贵的经历和回忆。未来的路还很长但广工计算机人将继续努力为计算机学科的未来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学院承载重大使命,打造科研高地
学院以“优质科研资源汇聚教师团队”为理念,致力于提升科研水平,培养顶尖科研人才。依托国家工程中心及其他重大平台,全员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承接了国家基金重大项目“工业软件组件通用模型、理论及其应用方法研究”等超过220项重点项目。学院还建立了广东省产学研专利育成转化中心,并在工业大数据、知识自动化、工业软件等领域建立了专利池,技术服务影响力深远。
在这一思路的指引下,学院将“转化重大科研成果为学科建设资源”作为重要任务,教师们积极设计创新资源组织方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企业服务,推动高端应用与科研教学的融合。特别是在计算机学科领域,针对信息化、智能化产业发展,学院开展专题讲座,研制并推广信息物理融合集成应用系统及成套工业软件,服务重点工业制造企业数十家,转化应用的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在临锋决胜的时刻,面对博士点申报工作的重重压力,学院积极应对,成立工作组,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从学科方向的凝练到挑选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再到打造每一件标志性成果,都精益求精。经过不懈努力,学院终于在一众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获取一级学科博士点学科对计算机学科的长远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它将引领学科在人才引进、高端人才培养、科研工作方面进入快车道。
学院的“申博”工作得到了学校的高度重视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全力支持。未来,学院将继续发力学科建设,服务湾区和成果转化。在学科建设上,要服务全校,做强优势重点学科;在人才培养上,要大力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在服务湾区方面,要以国家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重大需求为导向;在成果转化上,要提升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能力。
回首学院发展之路,历经多次努力与拼搏,终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未来,学院将继续为攀登学科高峰付出更多努力,争取在服务省内相关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续写更多的辉煌。
此刻的计算机学院灯火通明,是拼搏的象征。无数个深夜的坚守与努力,见证了学院的发展壮大。每一次申报资料的迭代与修改,都是对学科的精雕细琢。学院的“申博”之路虽历经坎坷,但终有所成。这背后是学院领导及教职工的辛勤付出和不懈努力,也是学校重视及相关职能部门支持的结果。展望未来,计算机学科将继续发展壮大于广工这片热土上,为广东省乃至国家的科技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