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林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校指导中心)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长。为了提升高等教育水平,我国实施了多项重点院校建设工程,整体办学实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其中,1995年启动的“211工程”尤为引人注目。在这一重大工程项目中,东北林业大学的经历尤为坎坷,甚至曾被调侃为“自费211”。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竟。
东北林业大学,简称东林,坐落于黑龙江哈尔滨市。虽然在这座高等教育实力雄厚的城市,东林的存在感或许并不强,但其实它拥有辉煌的历史。东林的前身是创建于1952年的东北林学院,距今已近70年的办学历史。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运动中,为了加强东北地区的林学教育,原浙江大学农学院森林系与东北农学院森林系合并,组建了东北林学院。
建校之初,老一辈东林人从零开始,完成了学校的地标建设。1956年,东北林学院被划归林业部,成为林业部直属院校。此后,学校经历了数次合并重组,但在1973年,学校在流浪多年后重回哈尔滨,开始了二次创业。此后数年间,东林进入了快速发展期,教学研究成果逐渐居于同领域前列。1985年,学校正式更名为东北林业大学。
命运多舛的东林人没有想到,接下来学校将面临更大的考验。上世纪90年代,“211工程”重点高校遴选工作全面展开。作为林业部直属院校,东林由于实力突出,在1996年被批准进行部门211工程预审,并取得了专家组全票通过的优异成绩。当时林业部只有一个211名额,最终实力占优的北京林业大学获得了这个名额,而东林则遗憾落选。
除了211工程的落选,东林还面临着另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学校归属问题。在国家部制精简运动中,林业部被改为林业局,原林业部直属院校面临着下放地方或划归教育部的选择。1998年,北京林业大学成功划归教育部,而东林的归属问题却岌岌可危。如果被下放地方,根据政策,东林将彻底与211工程无缘。
面对这一困境,以李坚校长为代表的学校领导层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实施“自费211”策略。他们表示:“国家不让我们进入211工程,我们就砸锅卖铁自费按照211标准搞学科建设。”这一决策展现了他们的决心和无奈。
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和努力后,东北林业大学最终成功划归教育部,并进入了211工程的行列。这一经历仿佛涅重生,为学校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今,东北林业大学正迈着坚定的步伐,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在那段艰难时期,东林面临着办学经费的严重短缺,校园的基础设施建设也陷入了停滞。东林的师生们并未放弃,他们抱持着坚定的信念,为了保留学校进入211工程的梦想,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在东北林业大学的历程中,李坚校长的名字被镌刻在了历史的长河中。为了学校能够划归教育部,他数次进京,到教育部积极争取机会。他的努力并非徒劳,2000年,学校如愿成为教育部的直属院校。这一重大转变背后,是学校在学科建设上的大力投入和不懈努力。
东林能够被选为教育部直属院校,不仅避开了“一省一校”的政策限制,更为日后入选211工程奠定了基础。经过近八年的等待,东北林大终于在2005年如愿以偿地成为了211工程的一员。这一切的成就,都离不开“自费211”策略的重要推动。
值得一提的是,李坚校长不仅科研成就卓越,更有冲击院士的实力。为了东北林大的发展,他几乎放下了科研工作,全心投入到学校的管理之中。东北林大能够划归教育部管理,并成功入选211工程,李坚校长的功劳不可磨灭。2007年,李坚教授在完成历史性的使命后光荣退休,四年后更是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这是他个人与学校的共同荣誉。
东林人始终坚守着一种信念:“学参天地,德合自然”。数代人的艰苦奋斗,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学校211工程受挫、归属问题悬而未决的关键时期,以李坚教授为代表的东林人,果断地按照211标准自费进行学科建设的决策,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如今,东北林业大学已经顺利入选211工程和世界双一流建设高校,并成为教育部、林业局和黑龙江三方共建高校。这一切的辉煌成果,都是东林数代人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学校历经磨难后涅重生的证明。
看着东北林业大学如今的发展,我们不禁为东林人的坚韧和执着点赞。他们对学校的热爱和付出,让我们看到了教育的力量和希望。对于这样一所历经磨难却更加坚韧的学校,我们期待它未来能够创造更多的辉煌。你对东北林业大学的发展有什么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