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 胡适 教案

生活常识 2025-06-29 12:150生活常识www.shimianzheng.cn

一、教学目标

1.核心素养培育

语言建构与运用:深入理解并积累关键词语如“文绉绉”、“饮泣吞声”、“万籁俱寂”,感受细腻的语言风格。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典型事例形成对母亲形象的全面认识,理解母亲对胡适人格成长的深远影响,培养逻辑分析与综合思考的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深入感受中国传统母亲的品格,体会母爱的深沉与伟大,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2.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梳理母亲的四件典型(背儿赏灯、讲述小说、陪儿落泪、深夜做鞋),全面分析母亲慈严并济的形象特征。

难点:理解母亲“慈母兼任严父”的双重性格,深入品读细节中蕴含的矛盾情感,如“打得好”背后的饮泣吞声。

二、教学过程设计(两课时)

第一课时:整体感知与形象初探

1.情境导入(5分钟)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母亲最令自己感动的细节,引出胡适与母亲之间“爱与痛交织”的情感。补充背景信息,为深入理解文本做铺垫。

2.初读梳理(15分钟)

3.语言品析(20分钟)

范例引导:分析中的矛盾描写,如“饮泣吞声”与“打得好”,感受母亲的苦心。

小组活动:选取其他细节进行品析,如“元宵巡阅”“讲述小说”,感受动词和神态描写的表现力。

第二课时:情感深化与迁移拓展

1.矛盾情感(15分钟)

问题链:讨论母亲为何对外宽容对胡适却格外严厉,以及母亲的教育方式对胡适成为“新文化运动领袖”的影响。

观点碰撞:分组辩论“严苛教育是否等同于母爱”,深化对母亲教育方式的思考。

2.跨文本联读(20分钟)

对比阅读老舍的《我的母亲》,分析两位母亲形象的异同,如胡适母亲“柔中见严”与老舍母亲“软中带刚”。

写作迁移:模仿的写法,截取典型进行细节刻画,描写自己的母亲。

3.情感升华(10分钟)

播放胡适晚年访谈录音,引导学生撰写“给母亲的三行诗”,分享对母亲的真挚情感。

三、教学资源

多媒体资源:胡适家庭老照片、纪录片《大师胡适》片段,辅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胡适及其母亲。

拓展阅读:推荐邹韬奋的《我的母亲》、胡适的《四十自述》等作品,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加深对母亲形象的理解。

四、评价设计

形成性评价:通过课堂讨论记录、文本批注作业等方式,评估学生的学习进程和课堂参与度。

终结性评价:撰写议论文《胡适母亲教育观对当代家庭的启示》,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以及自己的理解,深入分析胡适母亲的教育观念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上一篇:男生为什么要握住女生的手腕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2016-2025 www.shimianzheng.cn 失眠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