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共和银行又崩了
第一共和银行的危机与处置:深入区域性银行风险
一、引言
第一共和银行的危机成为近期美国区域性银行危机的典型案例,其崩盘过程呈现出显著的流动性风险和系统性连锁反应特征。这一不仅揭示了该银行内部存在的严重问题,也对整个金融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崩盘过程回顾
1. 股价暴跌与停牌
2023年4月28日,第一共和银行股价单日暴跌,市值大幅缩水。此前,硅谷银行的倒闭已对第一共和银行产生了负面影响,导致大量储户挤兑,存款流失严重。
2. 监管强制接管
由于形势严峻,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认定第一共和银行已无法通过私营部门自救,于是决定于5月1日宣布接管。随后,摩根大通收购了该银行的全部存款和大部分资产,但此次交易给存款保险基金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三、崩盘的核心原因
1. 资产负债期限错配
第一共和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存在严重的不匹配问题。其贷款主要集中在长期低息按揭贷款,而存款则以活期或短期为主。在利率上升的环境下,资产端价值缩水,负债端成本激增,导致银行陷入困境。
2. 客户结构的脆弱性
高净值客户在第一共和银行的存款中占比较大,而且大部分存款并未受到存款保险的全面覆盖。硅谷银行后,储户信心受到打击,导致大量未保险存款流失。
3. 政策环境的冲击
美联储的激进加息政策给持有大量长期国债和抵押贷款的银行带来了资产减值压力。市场恐慌情绪的蔓延形成了恶性循环,加剧了银行的危机。
四、行业影响与警示
1. 中小银行风险暴露
第一共和银行的危机反映了美国中小银行普遍存在的利率敏感性缺陷。在近年来倒闭的银行中,不少是资产规模较大的区域性银行,这暴露出中小银行在风险管理上的不足。
2. 信贷紧缩压力加剧
银行业的风险传导导致信贷标准收紧,可能进一步加剧信贷紧缩,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美联储的测算显示,银行业的动荡可能会降低2023年的GDP增速。
3. 制度性缺陷凸显
存款保险制度的上限难以覆盖高净值客户的需求,而监管机构在识别银行风险方面的滞后性也暴露了监管漏洞。这些问题需要在未来的金融监管中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