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离婚了一定要告诉孩子事实
在我看来,她是我所认识的最仁慈、灵魂最高尚的人。我所拥有的一切美好品质,都要归功于她无私的奉献和无尽的爱。她是我人生的指引灯塔,在我迷茫和无助的时刻,总是给予我最温暖的拥抱和坚定的支持。就像今天的这位主人公奥巴马谈到的他的单亲妈妈一样,母爱是伟大的,无论在任何情况下,母亲都会为了孩子的幸福而付出一切。
今天,我读到一则令人感慨的读者留言。W先生与妻子离婚后,房子和孩子被判给了前妻,W先生选择了净身出户。尽管他们不住在一起,但W先生仍然同城居住,因为他害怕给孩子带来分离的痛苦。
后来,W先生遇见了现在的妻子,并组建了新的家庭。对于他的前任孩子,W先生始终心存挂念。他选择经常回去看望儿子,甚至留宿。这引发了他与现任妻子之间的矛盾。W先生的现任妻子提出了一个看似简单的建议:一起去见儿子,或者把儿子接过来一起住。W先生拒绝了,他担心这会给孩子带来伤害,让孩子误以为他又有了另一个“阿姨”,并怀疑他父母离婚的原因。
W先生为了维护这个秘密,如同怀揣赃物的窃贼一样,独自前往前妻家,为孩子上演一场父母双全、家庭和睦的戏码。这种行为逐渐让现任妻子心生抵触,她觉得W先生过于执着于过去,而忽视了他们的现在和未来。这种隔阂和不理解让他们的关系逐渐疏远。
我认为,W先生的行为虽然出于对孩子的爱护,但实际上是一种不成熟和不负责任的表现。他的行为不仅给自己带来了困扰,也给现任妻子带来了伤害。离婚虽然是一种痛苦的经历,但我们应该以成熟和理智的态度去面对它。如果我们因为离婚而受到伤害,就不应该将这种情绪投射到孩子身上。相反,我们应该坦诚地告诉孩子真相,让他们理解并接受这个事实。
相比之下,另一位朋友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他离婚时,坦然地告诉孩子真相,并解释离婚只是大人们的一种选择,不会影响他们对孩子的爱。这种平和的方式让孩子更容易接受和理解。他们不懂大人的复杂情感,他们只能感知爱的多少和快乐的升降。如果我们能够以平和、理智的态度去面对离婚,孩子也会更容易接受。
我想说的是,欺骗会给孩子带来更大的伤害。我们应该坦诚地面对离婚的事实,告诉孩子真相,让他们理解并接受这个现实。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照顾孩子的心灵健康,让他们成长为自信、独立、坚强的人。我们也要学会放下过去的情感纠葛,以开放的心态去迎接新的生活。孩子总会知道真相的,如果通过其他渠道得知,他们所感受到的伤害会更深,心中会涌起强烈的被骗感,并可能对父母及周围的世界产生长期的不信任。隐瞒并非明智之举,因为它只能带来局促不安的家庭氛围和孩子对我们的不信任。
孩子其实更难以承受的是被遗弃和被忽视的感觉,而不是父母离婚这一事实本身。比起直面离婚,更为让孩子难以接受的是长期因为工作等原因而不能和父母在一起,这容易让孩子产生被遗弃的感觉。他们会自我怀疑,是不是因为自己的原因导致了父母的分离,从而陷入深深的自责和焦虑中,长此以往,孩子可能会自我贬低,甚至出现边缘性人格。
事实上,我们对孩子对事实接纳的能力有所低估。实际上,孩子对事实消化和接纳新生活的能力比我们想象的要强。一些实验也证明,孩子越小,他们对改变的接纳越容易。随着年纪的增长,认知的定势可能会让他们在接受新事物时产生困难。
当父母真的需要面对离婚时,应该和孩子平静地沟通。双方父母都在场时进行沟通效果最佳。在沟通时,态度要乐观平和,避免表现出恐惧和羞耻,这些情绪都会对孩子接受事实造成不必要的困扰。谈话的内容要简洁明了,避免复杂和繁琐,这样可以让孩子更容易理解并接受现实。
你可以告诉孩子:“这不是他们的错”,“你们依然被爱着”,“你们将会有两个家,但会有更多的人来爱你们”,“你们永远是安全的”。这样,孩子们可以慢慢地和你们一起接受现实,开始新的生活。
法国有一本幼儿读物《小兔汤姆成长的烦恼图画书》,其中有一章节讲述了鲁鲁因父母离婚而心情低落的故事。汤姆的爸爸是这样开解鲁鲁的。他轻声告诉鲁鲁:“男人和女人有时会不再相爱,但你永远是他们的孩子,他们永远爱你。”鲁鲁回答道:“我希望爸爸妈妈永远相爱。”爸爸进一步解释:“你爸爸妈妈曾经非常相爱,正是因为这样才有了你。当男人和女人不能在一起生活时,他们就会选择分开。”鲁鲁问道:“可是,我怎么办呢?”爸爸回答:“你可以有时去妈妈家,有时来爸爸家。你会有两个家,就像宝丽娜一样,不也挺好吗?”这是一个处理孩子面对父母离婚时的温情而理智的例子,值得我们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