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该先安排计划?还是先懂生活?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活得非常沉重,外人无法察觉我的疲惫。他们只看到我一路奔波,日程满满,忙碌得仿佛永不停歇。
那一天,我身处电视通告、广播节目、家庭庆祝、专栏截稿的漩涡中,同时处理着一餐两个饭局、杂志采访和拍照的纷扰。尽管表面上看起来这是成功人士的标配生活,但我内心早已厌倦。我发现自己虽然忙碌,却失去了生活的节奏,只知道把时间填满,却忘记了如何享受生活。
那时,我了解到日本社会开始流行的「My Pace」理念,许多人像我一样,厌倦了随波逐流的人生,决定脱离群体,以自己的节奏前进。虽然说起来简单,但具体该怎么做呢?我也曾迷茫。
于是,我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每天最多只安排两件事。剩下的时间,我用来吃饭、睡觉、思考、发呆、喝咖啡、散步、运动。这样的决定让我学会了取舍。渐渐地,我放弃了广播节目、媒体采访、应酬饭局,甚至将电视节目的参与频率也降低到每年仅一两次。学会说“不”后,我发现以前觉得必须做的事情,其实不做也完全没问题。
因为拥有了更多自己的时间,我每天都能精神饱满地做好安排的两件事。我可以轻松地赴约,提前到达后换上正式的衣服,以认真的态度面对接下来的事情。不知不觉中,我从一个忙碌而不会生活的人,变成了一个悠闲且懂得生活的人。
这个转变让我开始思考一个重要的问题:人生应该先安排“计划”,还是先懂“生活”?
每天只做两件事的习惯逐渐影响了我的其他方面。比如写作,我找到了最适切的节奏,养成了每年出版两本书的习惯。作为一个内向害羞的人,这些书籍成为我面对人群的基石。通过每年的公开演讲、训练课程和工作坊,我逐渐学会了如何针对不同群体表达自我,与不同背景的人良好沟通。
在旅行和工作的过程中,我也调整了阅读习惯。以前规定每月读几本书的方法不再适用,我养成了定期分享书籍的习惯,就像图书馆借来的书有归还期限,这促使我尽快阅读真正想读的书。
说实话,直到三十多岁时,我才真正开始学习如何生活并真心喜欢自己的生活。对于那些每年新年计划总是失败的人,问题可能不在于缺乏行动力,而是不知道如何具体制定并完成年度计划。对于每天浑浑噩噩、不知时间去向的人,他们需要的不是更多的时间管理技巧,而是合理安排生活的习惯。
对于容易受骗上当的人,问题不在于生性单纯,而是缺乏仔细观察的好习惯。对于不敏感于时节变化的人,他们需要的不是一扇通向世界的窗户,而是像日本人那样认真过节的习惯。
生活不是一场竞赛,没有必要一直追赶时间。我们需要的是放慢脚步,找到自己的节奏,享受生活的每一刻。人生,是否应该被安排既定的“计划”?还是更应该懂得如何“生活”?
若每逢假日都如常一般,在家慵懒地睡大觉、漫无目的地在百货公司闲逛,那么我们或许无法体会到端午节与中秋节的独特韵味。这样的生活,无疑如同陷入了一种单调乏味的循环。
如果我们能养成一种全新的生活习惯,每天都如同期待远足的孩童,满心欢喜地准备背包里的各种小物和零食,去体验所谓的“郊游、小旅行”,那么我们就会逐渐领悟生活的真谛,成为一个懂得生活滋味的人。
思考一下,那些原本没有,但后来逐渐养成的好习惯,究竟是因为何种刺激或影响而诞生的呢?
那些原本不运动的人,可能因为健康检查的结果而警醒,发现身体的年龄已经超过了实际年龄。受到这样的刺激后,他们开始、戒酒,拥抱健康的生活方式。每天的晨跑、游泳,体重逐渐下降,体态的改善赢得了周围人的称赞。在这种成就感的驱使下,他们养成了持续运动的习惯,甚至开始挑战马拉松、三项铁人赛事。原本勉强维持的习惯,因为得到成就感和朋友的鼓励,逐渐变得真心喜欢。
对于吃,我们不应只看重标价和排场。真正的价值在于尝试手做的料理,体验那些不易失败的烹饪乐趣。当我们知道了一道料理的制作方法后,再去品尝他人的手艺,会有更深的感触。当我们发现同一道料理,别人做出的味道更好时,我们就会去原材料、做工、调味、温度的细微差别。在不断的尝试和深入中,我们终将把单纯的吃喝行为,变成品尝美食的习惯。
我们还要养成欣赏他人的好习惯。欣赏他人,不仅能丰富我们的人际关系,还能让我们在欣赏的过程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这种习惯能够帮助我们扩大视野,提升自我认知。
教会自己,就是深入了解自己的内在。只有真正认识自己,我们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摘自大田出版的《用12个习惯祝福自己》一书,由网友『风与尘的誓约』推荐至本站。若您觉得此文涉及侵权,请与站长联系处理。本站提示您,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请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研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