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观不正
三观不正是一个在近年来备受关注的话题,作为教育部公布的汉语新词之一,其背后所涵盖的“三观”包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三者之间存在着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
对于世界观来说,它是人们对于世界的总的根本的看法。由于每个人的社会地位、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世界观。哲学是其理论表现形式,而世界观的基本问题则是精神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对于个人而言,世界观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取向。人生观和价值观又会对世界观产生反作用,高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就像是净化世界观的清新剂。
人生观,是对人生的看法,包括人类生存的目的、价值和意义。它是由世界观决定的,具体表现为苦乐观、荣辱观、生死观等。人生观是在人们实际生活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受到世界观的制约。不同社会或阶级的人们拥有不同的人生观,它是对人生的目的、意义和道路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而价值观,则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它是世界观的核心,是驱使人们行为的内部动力,支配和调节着一切社会行为。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人们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包括人的社会地位和物质生活条件,都会决定着人们的价值观念。
深入三观不正这个话题,我们不得不提及唯物主义。人的三观体现了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境界。在古希腊罗马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眼中,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原子”,他们提出了“逻各斯”作为宇宙的根本法则和运动规律。而在中国古代,哲学家们则把物质的“元气”视为世界万物的本原,并提出自然的“道”作为宇宙的根本法则。马克思主义哲学更是明确指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从一种物质运动形态转化为另一种物质运动形态的永恒过程。
随着现代科学的不断发展,我们对宇宙的起源和演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从恩格斯的论述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旋转的原始星云是现存天体的起源,通过不断的收缩和冷却,发展出了无数的太阳和太阳系。而在适当的化学条件下,生命物质也逐步形成,最终进化出人类。这一切都在不断地证明着世界的物质性和生命的起源演化过程。
“三观不正”背后所涵盖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深入了解和思考的问题。它们是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对人生的态度以及对价值的评价,是我们内心世界的核心。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三观,以更好地面对人生的挑战和机遇。现代宇宙学理论揭示了宇宙的起源与演化。据推测,我们所见的宇宙大约诞生于150亿年前的一次宇宙大爆炸,从那时的奇点,能、光和热能转化出了世界的万物。随着量子阶梯的建立,我们对宇宙物质结构的认识逐渐深化。宇宙的原始火球在爆炸之初,温度高达10K,物质密度也极高。随着温度的逐渐下降,基本粒子如质子、中子等逐渐演化出来,进而形成离子态的原子核、化学元素及较稳定的原子,主要是氢和氦。随后,星云形成,星系、恒星及行星相继诞生。
当温度降至适宜程度,并在特定的条件下,如地球这样的有水、大气层的星球上,生命物质开始形成,进而演化出各类生物,包括人类。量子阶梯为我们揭示了温度、能量、质量及物质结构形态之间的关系。其不同关节点反映了物质结构从微观到宏观的层次性。在量子阶梯上,物质因所处的层次和位置而呈现不同的形态。
对于像地球这样的行星而言,它们是稳定的,不会发生爆炸。超新星爆炸是恒星在晚期因内部燃料快速燃烧而引发的现象。超新星的质量远超太阳,其内部的氢燃料以极快的速度消耗,能量在极短的时间内释放。而太阳,这个我们熟知的恒星,已经燃烧了约50亿年,并预计还将持续燃烧约50亿年。太阳通过热核反应释放能量,产生光和热。
人类社会中,“三观不正”带来的腐败现象日益严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行动准则,受到自身意图和激情的支配。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除了专业技能和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有符合时代要求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如江泽民所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每一个党员干部的首要问题。在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的时期,如果没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指导,人们可能难以适应社会的深刻变化,甚至可能受到不良思潮的蛊惑。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一个科学且统一的有机整体。其中,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科学的哲学世界观,为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只有坚定了这种科学世界观的理论基础,才能形成坚定的人生政治信仰。加强全党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和学习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为了加强“三观”教育和学习,全党应关注并切实抓紧政治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这两个基本环节,努力实现二者的统一。通过深入学习和实践,使广大党员和干部坚定政治信仰,提高政治素质,增强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为社会的繁荣稳定作出贡献。重视党员干部的思想理论建设是当前的首要任务。在我们的党员干部队伍中,学习和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尤为重要。特别是在当前实践的基础上,我们更要加强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的学习和宣传,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
这种学习和宣传不能脱离现实,必须紧密结合当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我们要从实际出发,密切联系党员干部的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将学习、应用和主体素质的改善提高相结合。这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基本思路,也是我们必须遵循的根本性原则。
针对“三观不正”的问题,我们应当重视提升党员干部的“三观”意识,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了更好地贯彻党中央的指示和部署,我们需要进行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无神论的教育。在此过程中,以下几个方面需要得到进一步重视和加强:
第一,坚持自觉的思想“灌输”原则。反对自发性,强调自觉的思想“灌输”,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中的一条重要原则。我们需要正确理解这一原则,避免将其误解为教条主义的“填鸭式”说教方法。思想“灌输”的目的是反对崇尚自发性,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作用。否则,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我们必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应该形式多样、生动活泼,但绝不能否认自觉进行思想“灌输”的原则。
第二,重视世界观的改造。所有员和干部都需要不断地改造自己的世界观,努力在改造客观世界的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我们不能因为过去在知识分子思想改造问题上的一些“左”的做法,而放弃要求全体党员和一切进步人士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和不断改造自己世界观的原则要求。改造世界观的过程是实现两个方面的任务的过程: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包括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和调整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关系。
在实践这一过程中,我们要克服一些错误的理解和实践倾向,如崇尚自发性和“非意识形态化”,这些错误倾向会削弱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实践效果。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真正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并最终战胜资本主义。我们不能仅仅着眼于眼前的功利考虑,而要用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群众,努力克服那些只讲实惠、不讲主义的不良倾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坚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优势,推动我们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历史背景下的时代要求
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我们站在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江泽民同志强调,每一位党员都应深入重视世界观的改造。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世界观指引,我们如何把握时代的脉搏,如何走在时代的前列,带领广大群众共同前进?
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如果不突出强调改造主观世界,我们可能无法以正确的立场和科学的态度认识这个纷繁复杂的客观世界。随着环境和时代的变迁,新事物、新知识、新思想不断涌现,同时各种消极、腐朽的元素也在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我们必须加强主观世界的改造,以辨别真伪,吸收精华,抵御糟粕。
在此背景下,重提并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批判”精神显得尤为重要。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就是批判和革命。如果我们不掌握这种“革命批判”精神,就很难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这种批判精神不仅适用于考察资本主义旧世界,也适用于考察社会主义制度和马克思主义本身。这是一种积极的自我否定,敢于否定过时、落后和消极的成分,从而展现出社会新事物的生机与力量。
当前,“三观不正”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党员干部如果缺乏独立思考和批判能力,就容易受到各种歪理邪说的迷惑。只有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批判”精神,才能在这些思想迷雾中找到正确的方向。
我们也需要警惕另一种偏向。在克服“左”的倾向时,有些人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否认一切矛盾和斗争,只讲宽容和退让。这种偏向使得正常的思想批评和党内斗争变得困难。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批判”精神,深入开展正常的党内批评和自我批评。
马克思曾经说过:“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但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在这个时代,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唯物主义,就必须正确地发扬“革命批判”精神。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把握时代的脉搏,走在时代的前列,为人民群众谋幸福。
面对复杂多变的时代环境,我们必须重视世界观的改造,发扬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批判”精神,提高党员干部的批判能力和识别能力,确保我们始终走在正确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