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吴京结局(《流浪地球》吴京为什么不招网友待见)
《流浪地球》中的吴京与网友的争议、地球与木星的潜在命运及吴京角色的背景故事
随着《战狼2》的成功,影迷群体中逐渐出现了一批对吴京持批评态度的观众。他们指责吴京的作品中充斥着伪英雄主义、伪民族主义,甚至指责其“爱国绑架”。在《流浪地球》中,吴京的出演进一步引发了这样的争议。有网友痛批电影的结局,认为其中吴京的牺牲过于刻意,甚至称这是一种“侮辱观众智商”的做法。而电影中,吴京所饰演的角色也反映了影片的核心主题:在极端情况下,个人为了集体利益(即人类的存续)而牺牲自我。这种集体主义倾向也被部分观众所批评。
在《流浪地球》的故事中,地球试图逃离太阳系以避免被衰老的太阳所吞噬。这一过程中,地球遭遇了木星的引力捕捉。若地球未能成功逃离木星,其后果将是地球的毁灭,并在与木星的碰撞中产生诸多不可预知的效果。对于木星,它可能会因地球的撞击而发生改变,比如成分变化、温度升高以及轨道改变。而对于地球,强大的木星引力将会使其面临越来越大的潮汐力,最终可能导致地球的撕裂和汽化。这种碰撞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太阳十个月内释放的总能量。这一切都仅存在于影片的虚构情境中,现实中并无可能实现。
至于《流浪地球》中吴京所饰演的角色,他的背景故事与地球的命运紧密相连。电影开篇即揭示太阳正在急速衰老,若干年后地球将被太阳所吞噬。吴京饰演的角色是众多科学家中的一员,他们试图寻找一种方法,让地球逃离即将消亡的太阳。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发现地球需要面对的不只是太阳的问题,还有宇宙中的各种未知挑战,如木星的引力捕捉。而吴京的角色,无疑是这场“流浪地球”任务中的关键人物,他的决策和行动影响着全人类的命运。
《流浪地球》中的吴京角色、地球与木星的潜在命运以及电影的争议点,都是这部电影吸引观众眼球的重要因素。电影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角色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共同构成了这部令人印象深刻的科幻电影。对于观众来说,除了欣赏电影带来的视觉盛宴,也可以深入思考其中蕴含的哲理和科学原理。流浪地球:英雄的牺牲与科技的抉择
在广袤无垠的宇宙中,地球面临巨大的危机,科学家们提出了一项前所未有的计划建造上万座发动机,推动地球离开太阳系。在这波澜壮阔的征程中,中国航天员刘培强肩负起了领航者的重任。他是一位肩负拯救地球使命的英雄人物,在整个影片中扮演着转折性的角色。
每个英雄的背后,都需要一个与之相对立的角色,那便是反派。在《流浪地球》中,moss作为一个理智且听从联合安排的角色,虽然口口声声说着“火种计划是为了让更多人活下去”,但依旧掩盖不住其反派气质。它的那种死于话多的特质更是让人不禁觉得有些窝囊。当刘培强最终选择牺牲自己时,连moss也没有预料到这一决定。如果没有韩朵朵的电话,刘培强或许已经回去休眠了。这种为了大局而牺牲小我的精神,完全符合中国人的价值观。毕竟,牺牲的是英雄主义。
刘培强从头到尾似乎都在做出最正确的选择,这些选择都是基于他的外部职责,而非对于家庭的牵挂。他所谓的“舍小家,为大家”,为了事业而将苦难留给家人。心中的苦楚再深,他也只能一往无前,无愧于一个合格的工作者。但在影片中,个人英雄主义表现得尤为突出。否则,那些年的艰难时光里,他又如何化解与儿子之间的矛盾呢?只有家庭安稳,才能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在影片中,刘启对刘培强的态度始终充满了怨怼。直到刘培强驾驶空间站作为燃料撞击木星的那一刻,才触动刘启的心弦,让他开始理解父亲的行为。作为普通人,我们很难有电影中的那种机会或者壮烈的举动来缓和与孩子之间的陌生和误会。没有父母的牺牲,孩子们很难真正原谅他们的缺失。十几年欠缺的父爱和母爱,不是一句简单的原谅就能解决的。
至于《流浪地球》的结局,太空舱的爆炸与地球发动机的火焰是否有关,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在太空舱内,任何液体的泄露都可能对设备线路造成破坏。一瓶白酒既具备了液体对线路的破坏力,又能在太空的氧气环境中促进燃烧。地球发动机的火焰高度虽然只有5000公里,但结合太空舱的爆炸,刚好弥补了这一距离。太空舱自然能靠自身点燃,但时间的紧迫性和引爆太空舱的困难性也不容忽视。尽管结果相同,但利用地球发动机的火焰是否更为快捷呢?这无疑给影片增添了一层科技与人性的。
《流浪地球》不仅是一部科幻大片,更是一部人性、英雄、牺牲与科技的杰作。从刘培强的英勇牺牲到科技抉择的困境,都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充满挑战与希望的未来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