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法治建设示范街道(上海法治发展)
上海闵行:法治之城的崛起之路
随着成功创建“全国法治建设示范区”的荣誉落地,上海市闵行区的法治建设步伐愈发坚定。在这片热土上,“双区驱动”战略正在凝聚着法治的力量,推进虹桥国际中央法务区建设的成果令人瞩目。
闵行,这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土地,正承载着法治梦想的翅膀,向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法治之城迈进。区委书记陈宇剑在接受《法治日报》采访时,详细阐述了这一宏伟蓝图,并强调了闵行正处于多重国家战略叠加的重要机遇期,法治建设是其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立足长三角,虹桥国际中央法务区成为了法律服务的新高地。这个仅3.7平方公里的区域,汇聚了35家法律服务机构,法律服务行业总营收在2022年达到了两亿元左右。随着一大批总部型、枢纽型企业在该区域的落户,未来这里将形成一个法律服务机构高度集聚、法律服务生态完备的核心生态圈。
除了法律服务,闵行区的经济发展也呈现出蓬勃生机。“大零号湾”科技创新功能策源区的建设就是一个生动的例证。该区域吸引了众多大企业创新中心、科技小巨人企业的加盟,技术合同成交金额持续攀升,显示出强烈的创新活力。
而在闵行,法治的力量不仅体现在宏观的战略布局上,更体现在日常的政务服务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行重大产业类项目“拿地即开工”制度,为投资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一证通行、一证通用等举措在闵行落地生根,为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提供了便捷的服务。利用高科技设备实现“非现场执法”,大大提高了行政执法的效率和精准性。
在这片法治的沃土上,东软控股的项目从拿地到桩基开工仅用3个工作日,这样的速度成为了闵行区优化营商环境的生动注脚。而像这样的成功案例并不在少数,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在闵行投资兴业,共同书写法治建设的崭新篇章。
今日的闵行,正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开放包容的法治环境,吸引着众多的创新企业和人才。在这片热土上,法治的力量正在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助力闵行打造更加优越的法治化营商环境,实现其作为未来之城、卓越之城、法治之城的宏伟愿景。在应对头部互联网平台内商户的广告宣传问题上,闵行区搭建了一个高效的“互联网共治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执法人员能够点对点地向平台内的经营户开展全流程的调查工作,包括在线调解、证据交互、笔录问答以及文书送达等,让经营户在投诉举报处置过程中“一次都不用跑”,极大地提升了治理效率和用户体验。
善治新典范闵行的实践
民宿酒店的噪声扰民问题,一直是影响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在闵行区新虹街道,一旦接到居民投诉,城市运行管理中心会立即通过“一网统管”系统同步通知到负责该“微网格”的执法人员。这些执法人员将3个街面划分为22个“微网格”,每个网格都有专门的城管、养护公司、市容管理公司和相关作业人员负责。通过城市运行综合指挥平台,建立起一个高效的工作机制,让基层执法职责清晰、协同联动、实战管用。
新虹街道的“互联网+联动执法”模式正是闵行区基层善治的一个缩影。闵行区的治理目标是建设人民满意的法治城区,为此正在着力办好两件事:一是广泛收集民意民情,调动治理的“更大公约数”;二是运用各类举措实质性化解行政争议和矛盾纠纷。
在法治建设方面,闵行区走在了全市的前列。2021年,闵行区率先建立基层法治观察员队伍,这个队伍广泛听取市民群众的意见建议,整合了多个领域的法治“金点子”,生动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闵行区还设立了基层行政复议咨询收案点,并配备专业工作人员,推动实质性化解行政争议。
12个行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入驻闵行区非诉讼争议解决中心,使得劳动争议、知识产权等争议纠纷不再仅依靠诉讼解决。闵行区人民法院的“非诉调解专窗”和“先行调解工作室”紧密衔接诉调对接,充分发挥调解的“第一道防线”作用。
闵行区委副书记、区长陈华文表示,他们将秉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高标准、严要求,转变职能,全面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推荐阅读:
1. 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大会召开,市司法局展示了其法治化保障名片;
2. 24个优化营商环境的具体任务,都是市司法局的“责任田”;
3. 上海全面开通行政复议在线申请;
4. 《浦东新区关于促进法律服务人才发展的实施意见》正式发布;
5. 想成为“法证先锋”吗?今年司法鉴定机构及鉴定人准入(扩项)评审已经开始。上海法治发展 上海法治城区的推进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努力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