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礼强调没有所谓特效药
张伯礼院士屡次在公共场合坚定地指出,关于新冠病毒的治疗,不存在所谓的“神药”或“特效药”。他强调,治疗的核心应建立在科学防护和合理对症干预的基础上。以下是张院士的主要观点和详细解释:
一、关于新冠病毒治疗无特效药的核心观点
张伯礼院士明确表示,无论是中药还是西药,都不存在能够彻底根治新冠病毒的“特效药”。现有的药物主要是用于缓解症状、抑制病毒复制或降低重症风险。他还特别指出,即使是备受关注的小分子药物,如Paxlovid,其作用也仅限于抑制病毒复制,且治疗窗口期较短(仅在感染后5天内有效),同时存在着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和配伍禁忌,例如他汀类药物。
二、合理用药的原则与禁忌
张伯礼院士强调,对于新冠病毒的治疗,应以对症干预为主。他建议使用常规感冒药来缓解症状,如退烧、止咳类药物,而无需过分追求特定的品牌或“三药三方”。他警告公众要警惕盲目用药的风险。特别是联合用药的禁忌,如同时服用含有相同成分的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复方制剂与退烧药)可能导致药物过量中毒,甚至引发肝衰竭等严重后果。他也呼吁大家避免过度囤药,而是应该通过均衡营养、适度锻炼等方式提升自身的免疫力。
三.识别重症风险的五大指征
张伯礼院士提出,出现以下症状可能提示病情有转向重症的风险。如果出现其中之一或多个症状,应立即警惕并考虑就医:持续高热不退、呼吸异常(如活动后气促、呼吸频率过高)、严重消化道症状(如持续恶心、呕吐或腹泻)、精神状态恶化(如出现淡漠、烦躁、反应迟钝等表现,尤其需要警惕老年人的“静默性缺氧”)、基础疾病加重(如血压、血糖失控或心绞痛频发)。
四、总结与建议
张伯礼院士在总结中呼吁公众避免盲目期待“特效药”的出现,而应重视科学防护和早期识别重症迹象的重要性。他强调,公众需要严格按照医嘱规范用药,避免不当治疗导致的次生健康风险。
在这特殊的时期,我们需要更加理性地看待新冠病毒的治疗,不盲目追求所谓的“特效药”,而是应该注重科学防护、合理对症干预,并遵循医嘱进行药物治疗。我们也要关注自身的身体状况,一旦出现重症风险迹象,应立即就医。让我们共同度过这个难关,迎接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