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假性疏离保护自己是无效的,女性明明很在乎
那些在情感世界中,对某段关系或特定的人深深在乎,内心渴望能全然依赖并维持紧密无间的联系,却又刻意保持距离,表现出冷漠淡然的态度的女性,在心理学中被称为假性疏离者。她们的这种行为模式,如同内心的矛盾舞蹈,既燃烧着依赖的热情,又冻结在防备的冰霜之中。
这种复杂的人格特质,其根源可追溯到她们童年时期与主要照顾者之间的微妙互动。当孩子在寻求关爱之时,父母未能及时回应和安抚,她们便会形成对爱的不确定感和缺失感。这种经历如同在心海中投下的一颗石子,泛起的涟漪会波及她们日后的恋爱关系或婚姻关系,使她们不断地通过对方的爱来确认自我价值的存在。
这些女孩在成长过程中,若受到来自养育者的否定和拒绝,如在未达到父母期望时遭受责骂或羞辱,她们便会觉得自己不被接纳、毫无价值。这种心灵上的创伤,使她们在重要关系中陷入深深的矛盾:渴望全然依赖却又害怕受伤而故意疏离。她们不断试探和检验对方的爱,这样的行为不仅让自己承受更大的痛苦,也将可能的爱人越推越远。
尽管这种人格特质源于早期的关系模式,但并不意味着无法改变。如今,我们在面对情感关系时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即使受伤,我们也可以选择离开并自我修复。
关键在于超越害怕被他人伤害和否定的心理桎梏。我们的价值并非由他人是否喜欢或欣赏我们决定。我们需要走出想象和期待的框架,真实地去认识一个人、一段关系,建立符合现实的期望和需求。完美的想象固然迷人,但无法在现实中实现只会让我们摔得更痛。
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不断地丰富和提升自我,获取真正属于自己的、无法被剥夺的价值感和安全感。只有当我们真正从内心肯定自我,才不会急切地向外界寻求价值的确认,不会在得不到肯定时感到自己一无是处。假性疏离者需要的不仅是理解和接纳,更是自我疗愈和自我成长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