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提醒:通便药莫乱用
在临床实践中,通便药因其普遍的非处方药性质,常常被患者自行购买。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随意使用。它们的使用需要理性对待,并在理解各种药物特性的基础上进行选择。
润滑性泻药是其中一种常见的类型。它们能够润滑肠壁、软化大便,如液体石蜡和甘油,每次口服的量控制在15至30毫升之间。尽管它们的效果温和,但口感往往不佳,且长期应用可能会导致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不良。
另一种备受推崇的是大便软化剂,特别是对于因服用某些药物或久坐导致便秘的患者,多库酯钠是其中的代表。
纤维素作为一个天然的膳食补充剂,能够吸收水分并帮助我们维持规律的排便习惯,尤其适用于食物中纤维摄入不足的人群。
容积性泻药则是作用快速、效力强大的一类。药物或其代谢产物会对肠壁产生刺激,使肠蠕动增加,如比沙可啶和番泻叶等。尽管它们能够在短时间内见效,但由于可能引发腹部绞痛,因此并不适合长期使用。
渗透性泻药则是通过保持肠道湿润,使大便易于排出。常见的药物如聚乙二醇和乳果糖等,虽然效果显著,但过度使用可能会导致体内水和电解质的失衡。
我们必须明白,通便药的过度使用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副作用,它们并非减肥药物。对于老年人便秘的情况,渗透性泻药是较好的选择;对于经常使用抗生素的患者,则推荐使用微生态制剂。单纯性便秘的老年人可以考虑选用麻仁丸和乳果糖等。糖尿病患者便秘时,可以选择西沙比利,但在使用时需避免与红霉素、酮康唑、伊曲康唑等药物同时服用。对于孕妇来说,最好避免使用药物来缓解便秘,包括开塞露。值得一提的是,乳果糖因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在孕期和哺乳期都被认为是可以使用的(推荐阅读《》)。
每种通便药都有其独特的优点和缺点,选择时应充分考虑个人的健康状况和需求,最好在医生或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