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莲花池(古莲花池景点介绍)
古莲花池,位于历史悠久的保定市老城中心,被誉为上谷八景之一的“涟漪夏艳”。这里曾吸引过无数文人墨客,清代康熙年间的清苑知县时来敏为其作诗赞叹。古莲花池不仅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更是全国十大名园之一。它独特的魅力不仅在于其“林泉幽邃,云物苍然”,更在于其与莲池书院同处一址,声名远播。
古莲花池,初名雪香园,由元代汝南王张柔开凿,始建于元太祖二十二年(公元1227年),是我国古代园林的杰作。它有着“城市蓬莱”的美誉,并在清代曾作为皇帝的行宫和慈禧太后的御苑。园中,奇花争艳,古木森荣,更有假山叠嶂,宛如天然画卷。池中的岛浮楼台,倩影倒映;画舫悠然,桥亭相映。环池庭院重重,珠玑充盈,玲珑幽雅,别有洞天。
其中的“莲池十二景”更是名扬四海,包括春午坡、濯锦亭、万卷楼、高芬阁等。春午坡作为十二景之首,是座用太湖石叠砌的山。这里石磴增幽,古柏耸翠。每当春晴日午时,芍药吐蕊,牡丹盛开,诗意盎然。乾隆皇帝对其情有独钟,借苏东坡诗中所咏命名为“春午坡”。
沿着山间小路向南,便是濯锦亭和长廊,穿过廊亭便是一泓碧波的池面,渲染了深邃莫测的意境。而前的五楹厅堂则给人一种画栋雕梁的感觉。楼前黛柏苍翠,阁后古松参天,再西边的小屋数间曰“蕉”,为文人书斋。
由高芬阁旁岸西行,便是鹤柴和蕊藏精舍。经过层层岩嶂,洒然亭、水榭、课荣书舫等景点依次展现。其中栖鹤亭即是鹤柴,这里高槐栋柳,白石苍苔,仙意盎然。
沿石径南行转东,茂林修竹中座落着蕊藏经舍。往东有一座小桥曰太平桥,过桥便到了花园中部的宛虹亭、藻咏楼和篇留洞景区。人身临其境,方能领略古园因水成景的妙处。宛虹亭是五柱虚敞的笠亭,与北塘之上的宛虹桥、南北两岸相通的曲桥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亭中如醉入荷乡鱼阵,可四面八方远眺全园诸景,景美冠全园。藻咏楼坐落南边大岛之西南,是全园中心,北临高险的假山,南临芳渚,池水三面环绕。
古莲花池以其丰富的景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无论是那奇山异水、古木参天,还是那名人题诗、文化积淀,都使得这里成为了一个不可多得的旅游胜地。在复道回廊的引领下,我们径直来到了藻咏楼的楼上。这里,四处望去,园中的美景如画卷般逐一展现在眼前。藻咏楼坐落于中心轴的中部,坐南朝北,与北岸的万卷楼相互呼应。楼名“藻泳”,背后蕴含着楼后南塘中绿藻飘摇的景致,那生机勃勃的景象格外引人注目。
楼下,是一处名为“澄镜堂”的地方,其得名源于四周水鉴环绕,清澈如镜。从这里向东,曲槛深入,一步一景,引人入胜。数步之外,便到达一小轩,轩额上题有“理笏”二字,这源于“海岳拜石”的典故,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山顶上的“乐育亭”,宛如一颗独立的明珠,矗立在山巅,让人尽享湖中碧波的美丽。这里的树木郁郁葱葱,花草繁盛,更有仙女和寿星石雕作为点缀,掩映其中。山中洞内的钟乳石,在灯光的照耀下,呈现出万千景象,仿佛云雾流动,幻影迭生。
花园的东南部分,绎堂、寒绿轩、含沧亭三景交相辉映。绎堂之南是驻景楼,这座两层楼的建筑座南朝北,木雕精细,凭栏远眺,园中景色尽收眼底。
往北走,便到了红枣坡,这里颇富野趣。坡北的竹林成林,翠绿欲滴,庭院轩舍静藏其间。寒绿轩便以此得名,轩前竹篱与窗前的长廊南北相通,别有一番景致。月门之内,四旁古槐环绕,院内绿荫蔽日,被称为“竹烟槐雨之居”。在此轩之北,还有一座高耸的凉堂,名曰“岩榭”。北行竹径斜出,清流萦带,汉白玉桥横亘其上,这便是“绿野梯桥”。
再向北行,经过含沧亭,可见一亭立于小桥之上,此亭成敞廊形式,宛如水榭。桥下,水势激越,声如沧浪,含沧亭因此得名。
历经千年,虽然十二景大多只剩遗址,但它们却是我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宝贵遗产。这座园林几经兴衰,但依然保持了其独特的漪碧涵虚风格。它不仅以涟漪夏艳的风景取胜,更通过园中隐约的历史烟云,展现了众多的文物珍品。私家、官府、书院、皇家和公众园林的不同经历,使这座园林有着丰厚的文化积淀。它的荣辱兴衰,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民族的情感,社会的进步,文脉的延续以及国际文化的交往。古莲花池的历史,赋予它独特的个性,迥异于其他古典园林。
每一砖一瓦,每一草一木,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如今,虽然历经风雨,但它依然散发着迷人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