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为什么对华语乐坛失望了?
李宗盛在见字如面综艺中的信件解读与启示
今日汇聚一堂的,皆是音乐产业之精英,以及媒体界的佼佼者。我心中泛起一阵涟漪,想到正是这些在座的人共同塑造了音乐行业的现状。那么,为何今日局面如此,未来又将何去何从?我们共同,分享经验。
我,一个写歌的人,无论身份是创作者、歌手、制作人还是音乐总监,我始终钟情于音乐的本质。我关注的是,是否出现了真正触动人心的好歌?这些歌曲对时代的意义又是什么?音乐节的举办与否、盈利与否,与我无关。我所关心的,是这些平台上所呈现的音乐,对时代的影响与意义。
从我个人经验出发,最大的痛点在于发现大量的内容质量低下,真正有价值的作品寥寥无几。尽管音乐行业的架构已现,资金涌入,平台畅通,但如何产出有意义的内容仍是关键。例如,艺人的管理应当建立在其价值之上,当其无价值时,管理便无从谈起。
对于在座的各位,你们的审美决定了时代的音乐面貌。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如何平衡作为音乐人的审美与作为生意人的考量?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我们所热爱的这个行业,需要我们共同塑造其未来。
虽不敢直言批评,但我始终坦诚相待。曾有一所流行音乐学校邀请我授课,我面对200位学生,沉默了30秒后坦言,其中199位恐怕难以有所成就。这并不是对他们的否定,而是对这个行业的现实与残酷的直接表达。
音乐行业被低估了,人人觉得其门槛低,但成功的门槛却极高。对于艺人,首先要成为艺人,然后才有经营之道。若自身无价值,又何来经营?行业中的金字塔顶端,始终是那些为音乐而生、独具特色、光芒四射的人才。
在座的都是音乐行业的同行,我直觉认为,行业的巅峰之处,是那些真正热爱音乐、创作独特的人才。他们不受外界影响,坚持自我风格,其作品必然与众不同、光彩夺目。对于选秀节目,我并不看重其意义,而是关注其能否真正推动华语音乐的进步。
我们流行音乐的力量何在?是追求和稀泥、共同赚钱,还是真正提升我们的整体实力?我们需要承担起责任,包括我在内。华语音乐至今无法走出国门,无论在纽约林肯中心还是伦敦Albert Hall,到场观众仍是华人。我们需要思考,如何真正提升华语音乐的实力与影响力。
整体而言,亚洲流行音乐深受西方影响,审美倾向西方。韩国放弃自我审美,跟随西方潮流。但我们不能忘记自我,要坚守音乐的初心与使命。品质决定艺人的品质,艺人的品质决定整个华语流行音乐的面貌。我们要承担重建审美之责任,为华语流行音乐注入新的活力。
我曾说过,流行音乐工业所标榜的是潮流、年轻与冲动。现在整个行业更像是一个粉丝工业。但我认为,仍有一群人对真正的音乐有着深厚的情感与期待。如果我们能够创作出与他们人生相呼应的歌曲,必将赢得更广泛的欢迎与认可。在唱片产业深海的航行中,我李宗盛操舵无数船只,引领众多歌手音乐的海洋,历经无数风浪,成功推出众多深受喜爱的专辑。当我选择前行的方向时,请相信我深谙这个领域的韵律与节奏。我坚信,此时的选择将激起市场的共鸣。签约几位经验丰富的音乐人,共同音乐的与广度,这无疑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以《山丘》为例,这首歌的流行超出了我的预期。我原以为它会触动那些年岁较长的听众的心弦,却不曾想它也深深吸引了众多的年轻人。在机场、演唱会,我不断听到年轻的声音对我说:“我喜欢这首歌。”这使我深刻体会到,音乐的本质在于能否触动人心,无论年龄、地域、时代,真正的音乐都能找到它的听众。
我对这个行业的热爱让我有些严格,因为我看到太多不相关的元素搅乱了音乐的纯净。在我心中,歌曲没有好坏之分。每一颗心灵都需要独特的音乐来滋养,无论是一颗大学教授的心灵还是一名工厂作业员的心灵,都值得被尊重和满足。《小苹果》的成功带来的跟风问题让我深感担忧。如果市场上充斥着千篇一律的《小苹果》,那就是我们时代的悲哀。
在座的各位,你们的审美观念、精神面貌、音乐修养以及对文字、人性的独特感受,决定了华语流行音乐的走向。作为音乐的传播者,我们有责任为听众提供高质量的音乐作品。让我们一起努力,为听众带来更好的音乐体验,让他们在音乐的海洋中畅游。在这个瞬息万变的音乐时代,让我们一起携手前行,共同音乐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