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牌照买卖江湖
中国第三方支付牌照交易市场自央行发牌以来历经多年起落,如今已形成一个独特的商业生态。以下是该市场的核心要点梳理:
一、市场波动与价格演变
在2016年前后,全牌照最高成交价达到了惊人的30亿元,如联动优势收购案。当时,单项互联网支付牌照的公允价约为4-7亿元。这一时期的繁荣主要受到央行暂停新牌照发放和互联网金融热潮的推动。到了2018年后,市场降温,全牌照价格缩水至3-4亿元,互联网支付牌照价格跌至2-3亿元,区域性预付卡牌照价格更是低至2500万元。这一变化主要由支付宝与微信占据92.7%市场份额,以及监管趋严加速违规机构退出等因素所致。

二、交易主体与策略分化
买方的逻辑日益分化。互联网巨头如美团、小米、抖音等通过收购支付牌照完善生态布局。例如,抖音在2024年并购联动优势,以补足线下支付能力。传统企业如小商品城、万达等则通过收购牌照获取线上交易入口。卖方的逻辑也呈现多样化,早期持有者通过溢价退出获利,而业务整合失败的企业则被迫剥离支付牌照。
三、牌照价值分层逻辑
第三方支付牌照的价值分层主要基于业务范围和场景适配性。互联网支付和全国性银行卡收单牌照价值最高,而预付卡牌照价值相对较低。在应用场景方面,抖音、快手等侧重本地生活服务的企业更倾向于收购包含线下收单资质的牌照,而电商平台则更关注互联网支付牌照与自身系统整合效率。
四、未来趋势
未来,第三方支付牌照交易市场将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存量博弈。在238家持牌机构中,具备全国性多业务资质的机构不足20家,稀缺性将支撑头部牌照的价值。监管与技术双重驱动将成为市场发展的主要动力。数字货币的推广可能会重塑支付生态,具备技术储备的持牌机构将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市场已从早期的投机性买卖转向战略资源整合,牌照价值与业务协同度紧密绑定。
中国第三方支付牌照交易市场历经多年发展,已形成独特的商业生态。市场的波动与价格演变、交易主体的策略分化、牌照价值的分层逻辑以及未来趋势都显示出这个市场的活力和潜力。随着监管政策的不断收紧和技术的发展,这个市场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