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到失眠的牙齿医生笔记
牙痛是口腔科最常见的急症之一,尤其是夜间加重的牙痛往往让患者辗转难眠。作为医生,我们需要系统记录这类病例,以便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以下是根据临床实践整理的牙痛诊疗笔记。
夜间牙痛的特点与机制
夜间牙痛加剧并非偶然,而是有明确的生理病理基础。根据临床观察,夜间牙痛患者最常见于急性牙髓炎,其疼痛机制涉及多方面因素:
1. 神经调节变化:白天人体交感神经兴奋,对疼痛的耐受性较强;而夜间副交感神经兴奋,疼痛敏感性显著增加。
2. 体位影响:平卧时头部血流增加,导致发炎牙髓腔内压力增大,刺激神经末梢产生剧烈疼痛。这也是为什么垫高头部可以部分缓解症状的原因。
3. 注意力集中:夜间环境安静,缺乏外界干扰,患者对疼痛的感知更为明显。
急性牙髓炎的典型表现
急性牙髓炎是导致夜间牙痛的最常见病因,其典型临床表现包括:
1. 自发性疼痛:无任何刺激情况下突然发作,初期为间歇性,后期转为持续性。
2. 放射痛:疼痛常向同侧头面部放射,患者往往无法准确定位患牙。
3. 温度敏感:冷热刺激可诱发或加重疼痛,且刺激去除后疼痛仍持续较长时间(30秒以上)。
4. 夜间加重:疼痛常在夜间加剧,严重影响睡眠,患者常被迫采取坐位或不断含漱冷水缓解症状。
临床检查要点
对于痛到失眠的牙痛患者,临床检查应系统全面:
1. 视诊:检查牙体是否有龋坏、缺损或充填体,观察牙龈是否红肿。
2. 探诊:用探针检查龋洞,急性牙髓炎患牙常表现为探痛明显,洞底可有血性渗出。
3. 叩诊:早期牙髓炎叩诊通常无异常,晚期或合并根尖周炎时可出现叩痛。
4. 温度测试:冷测可诱发剧烈疼痛且持续,是诊断牙髓炎的重要依据。
5. 影像学检查:根尖片可显示龋坏近髓情况,但早期牙髓炎根尖周膜可能无明显改变。
应急处理措施
对于夜间突发牙痛的患者,可采取以下应急措施缓解症状:
1. 冷敷:用冰袋或冷毛巾敷于患牙对应的面部,每次20分钟,可使血管收缩,降低牙髓腔压力。
2. 盐水漱口:用温盐水反复漱口,减少口腔细菌数量,减轻炎症反应。
3. 体位调整:垫高头部,减少头部血液回流,降低牙髓腔压力。
4. 穴位按压:按压合谷穴(拇指和食指间的凹陷处),产生酸胀感,每次2分钟,可暂时缓解疼痛。
5. 药物镇痛:在无禁忌证情况下,可临时服用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缓解疼痛。
专业治疗路径
牙髓炎的根治需要专业的牙科干预,治疗通常分为几个阶段:
1. 急性期处理:开髓减压,释放髓腔内压力,立即缓解疼痛。这是治疗急性牙髓炎最有效的方法。
2. 根管治疗:彻底清除感染牙髓,成形根管,消毒后严密充填,包括根管预备、消毒和充填三个主要步骤。
3. 牙体修复:根管治疗后,根据牙体缺损情况选择充填、嵌体或全冠修复,恢复牙齿形态和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单纯止痛或应急处理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延误治疗可能导致感染扩散至根尖周组织,发展为更严重的根尖周炎。
病历书写规范
规范的病历记录对牙痛患者的诊疗至关重要,应包含以下要素:
1. 主诉:简明扼要,如"右下后牙自发痛3天,夜间加重"。
2. 现病史:详细记录疼痛性质(自发痛、放射痛)、诱因(冷热刺激)、加重缓解因素及既往治疗史。
3. 检查记录:包括牙体情况、探诊、叩诊、温度测试结果及影像学表现。
4. 诊断:明确疾病名称和部位,如"46急性牙髓炎",必要时列出鉴别诊断。
5. 治疗计划:分阶段制定,包括急诊处理、根治方案和预防措施。
预防与健康指导
预防牙髓炎的关键在于:
1. 定期检查:每6-12个月进行一次口腔检查,早期发现和治疗龋齿。
2. 良好卫生习惯:每天刷牙两次,使用牙线清洁牙间隙,减少菌斑堆积。
3. 控制饮食:减少高糖食物摄入,避免频繁进食零食。
4. 及时治疗:发现龋齿及时充填,避免发展至牙髓炎。
对于已经历过严重牙痛的患者,医生应特别强调定期复查的重要性,避免因症状缓解而中断必要的后续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