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婚恋难在哪儿
在重庆市,共青团市委与重庆工商大学联手进行了一项重要研究,旨在深入了解城乡大龄未婚青年的婚恋服务现状并寻找相应的对策。这项研究通过对2890份有效样本的采集,揭示了一系列引人深思的问题。
“交际圈小”是困扰大龄未婚青年的主要问题之一。调查数据显示,高达64.22%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的交际圈有限,难以遇到合适的伴侣。这一现象背后是社会、家庭和青年个体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
从社会角度看,性别结构失衡、社会宽容度的提高以及高学历青年的普遍婚龄推迟等是重要原因。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接受较高教育的青年所占比例较高,他们往往对婚姻抱有更高的期待和要求。社会支持程度的不足,尤其是相亲网站和社会婚恋服务机构的不完善,进一步加剧了这一困境。
家庭因素同样重要。传统婚姻观念的阻碍、经济能力不足以及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不当等都可能导致青年陷入单身困境。特别是经济压力,已成为许多大龄未婚青年面临的一大难题。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认为,结婚的经济成本过高,自己的收入无法支持这一重要的人生选择。
个人因素也不容忽视。择偶观念的变化、交往恋爱能力的不足以及心理认知的偏差等都可能导致青年错过最佳的择偶时间。工作干扰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许多青年因为工作压力过大而难以抽出时间进行社交和恋爱。
婚恋教育的缺失也是一大问题。尽管当代青年的择偶标准更为多元,但非理性标准仍然存在。青年因工作忙碌、职业压力大而缺乏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寻找对象、经营感情、维护关系。家庭婚恋指导与青年的实际需求脱节,父母未能正确引导子女建立婚恋观,这也使得部分青年在婚恋问题上陷入困境。
针对这些问题,研究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应引导大龄未婚青年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念,注重对方的才能、性格、情感等内在品质,摒弃过分看重财富、家庭、外貌的现象。建议将婚恋观念教育纳入中、高等教育体系,培养青年正确的情感生活意识。营造文明家庭氛围,父母应“以身作则”,共同营造良好的婚姻家庭生活。还应加强社会支持,完善相亲网站和社会婚恋服务机构,提高其对青年的服务质量和信任度。
这项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城乡大龄未婚青年婚恋问题的窗口,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建议。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我们才能更好地解决这一社会问题,为青年创造一个更加和谐、健康的婚恋环境。针对当前社会大龄未婚青年的婚恋问题,我们应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社会支持力度,为他们创造更多机会与条件。
推进政策设计与优化。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步伐,简化迁户、落户流程,推行户口迁移一站式服务,降低青年婚恋的门槛。完善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为青年生育、抚育提供经济支持,尤其要关注女性青年在孕期、育期和哺乳期的特殊需求。
加强青年就业创业培训。积极开设免费培训课程,提升青年在婚恋方面的能力素质和经济基础。通过购买第三方服务的方式,为青年恋爱交友和婚姻家庭提供心理和行为指导。组织丰富多样的集体活动,拓展青年的社交圈子,增加他们结识异性的机会。
第三,拓展线上线下的交友平台。建立诚信度高、公益性强的线上服务平台,如共青团系统可牵头建立青年信息数据库,为青年交友搭建桥梁。开展线下交流活动,如青年沙龙、文化展览等,为青年创造更多交流机会。
部门和群团组织应发挥协调作用。依托民政、卫生计生、司法等专业力量,为青年提供心理咨询、婚恋能力咨询、婚恋调解等专业服务。借助行业协会、高校、社会机构等力量,组建专家团队,为青年婚恋工作提供智力支持。
第五,积极开展婚育文化教育。通过宣传活动、讲座、课程等形式,普及性健康、婚前保健、生育知识等内容,引导青年重视婚前、孕前和产前医学检查。加强婚姻法律宣传,提高青年的法律意识。
规范和发展婚姻介绍与婚姻服务市场。打击虚假婚介行为,建立诚信经营秩序。发展婚介服务市场,推出更多具有内涵的特色服务项目。强化婚恋网络信息平台建设,整合婚介与婚庆产业资源,为青年提供多样化的婚恋产品和服务。
部门、群团组织、社会力量应共同努力,以价值引领、公益导向、青年为本为原则,务求工作实效,为大龄未婚青年提供全方位的婚恋服务支持。(记者 田文生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