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值得的事莫过于心甘情愿
几天前,母亲给我讲了一个励志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是一位大学老师,他多年来坚持研究一个被国内忽视的文史课题。他的生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很潦倒。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位从美国回来的教授也对这个课题产生了兴趣,两人随即合作,这位教授将他的衣钵传授给了主角。随后,主角前往美国,并在那里担任了重要的职务,过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
这个故事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结论是:人们永远不要放弃自己的坚持。只要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深入钻研,总有一天会得到好的结果。像一碗浓郁的鸡汤,温暖着我们的心灵。
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主角没有遇到那位教授,或者他的人生中没有这样的机会,他这一生的坚持是否就毫无意义呢?母亲回应说,只要主角在学术上有所成就,他总会遇到翻身的机会。
但我仍然想这个问题:如果主角没有等到这个机会呢?所有的励志故事都告诉我们,只要坚持内心的信仰,就一定会成功。我认为这句话的后半部分并不完全靠谱。
在这个广阔的世界中,有各种各样的人和各种不同的命运。我们不能保证每个人都能像故事中的主角那样幸运。有些人热爱阅读,从中获得力量,即使他们的生活依然平凡。他们享受阅读的过程,这是他们的内在价值。
类似地,有些人做某件事并不只是为了达到某个外在目的,而是真正享受这件事本身。这就是所谓的“内在价值”。例如,有些人喜欢运动或教书,并不只是为了锻炼身体或获得高薪,而是真正享受这些活动带来的快乐。
生活中也有很多奇迹发生。小会计可能打动霸道总裁,工程师可能大展拳脚成为行业巨头。但这些奇迹并不是每个人都能遇到的。
就像我自己,一直渴望奇迹。我一直追求让自己开心的事业,并不太理解那些只是为了生计而工作的人。我去年申请研究生时,虽然面临出身和绩点的不利条件,但我依然坚持自己的选择并付出了努力。我得到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学院的面试机会,虽然最终被列为了候补,但我依然心怀希望。
生活并不总是如我们所愿。我经过一年的间隔年重新申请,最终要去的学校并不是我梦寐以求的女神校哥伦比亚大学,而是一所需要我解释地理位置和专业排名的其他心仪大学。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我们付出了努力,也不一定能得到想要的结果。但只要我们坚持自己的信仰和追求,我们依然可以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色彩和幸福。尽管在国人眼中,我所创造的“奇迹”可能并未达到他们的期望,我仍感到自己的功德圆满。在这一年里,我利用闲暇时间关注时事和娱乐新闻,写周记,结识了许多读者,甚至收到了许多出版公司的邀约。这对我来说,是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另一项值得骄傲的“奇迹”。
当我面对新书选题和书名的问题时,我意识到我可能无法创造这个所谓的“奇迹”。编辑朋友提议将我的书名《少年心事何足道》改为更具市场吸引力的《以自己最骄傲的方式活着》。面对这样的提议,我犹豫了。我不希望我的名字与一个不符合我内心想法的书名联系在一起。
朋友们找我谈心,指出我的作品并非大众畅销路线,没有配合宣传,甚至没有买榜。他们告诉我,如果我坚持自我,不迎合市场,我可能只能做一个小众作家。面对这样的现实,我面临选择:是迎合市场还是坚持自我?
我毫不犹豫地选择做自己,哪怕可能无法获得大众的认可。我觉得“小众”这个头衔并不意味着失败,反而代表了一种独特和真实。我相信,真正的读者不在于数量,而在于质量。就像演唱会一样,无论台下坐着多少人,我们都可以尽情演唱,享受过程。
我明白,我全心全意坚持的事情,最终可能无法带来辉煌的成果。我可能无法登上排行榜,也无法获得高额的版税,无法让家人在社交场合炫耀。我也可能收入和社会地位远远不及那些按照家人安排生活的朋友们。
我并不认为我的坚持没有任何意义。我写心里话,做满意的作品,追求自己感兴趣的电影专业,勾勒赏心悦目的生活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我享受的是坚持本身。
生命只是一个过程,我们不应该总是关注结局。就像电影《三个》里的儿子,他选择当摄影师,可能会挣得少一点、过得辛苦一点,但他会一生都快乐。这才是最重要的。
我不会煲鸡汤,也给不出励志的段子。我只是觉得,我们应该努力去追求那些令自己开心的事情,哪怕无法用世俗的标准证明自己的“成功”。人生最值得的,莫过于心甘情愿。
我所追求的,从来都不是一个大放异彩满载而归的大团圆结局。而是我会努力去做一件由头至尾都令我热爱和享受的事情。即使最终一无所有,我仍然会在这个过程中感到快乐。因为对我来说,真正的成功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过程中的成长、收获和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