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贴膏药事件背后的无视与无知
事件回顾:误称保健用品为膏药,一起医疗悲剧的背后
近日,一起医疗事件在南阳市引发广泛关注。据报道,家住嵩山路的王彦祥因肝硬化晚期合并肝肾功能不全,其腿部出现淋巴发炎并形成了淤疙瘩破溃。在家门口的诊所就医时,医生开具了西药并推荐了“奉天扶阳天下固本保健粉”贴敷。病人服下西药并贴膏药后数小时出现不适,经医院抢救后仍然不幸身亡。
这起事件的核心争议在于,报道中多次提及的“膏药”,实际上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膏药”,而是由国医圣手杨凤明研发、河南省善德中医药有限公司生产的“扶阳天下”牌固本保健粉。这种保健用品被误当作药品使用,引发了悲剧。
事件发生后,相关报道迅速占据各大媒体头条。一些报道在案情尚未明朗的情况下,以标题党、产品图片等形式引发公众误解,将责任指向了“奉天扶阳天下”固本保健粉的运营公司沈阳扶阳天下中医药研究有限公司和生产厂家河南善德中医药有限公司。
透过事件的表象,我们可以发现以下几点值得关注的疑点:
从该“膏药”的外包装来看,已经明确标识其为保健用品,不能代替药品、医疗器械、消毒用品、保健食品使用。在这起事件中,医生为何会将明确标识为“保健用品”的奉天扶阳天下固本保健粉当作“膏药”开具给肝硬化晚期病人使用呢?
作为外用的保健用品,生产厂家在注意事项中已经明确提示皮肤过敏及有破损处禁止使用。在这起事件中,对于王彦祥的病情是否适合使用这种保健粉,医生是否进行了充分的评估和判断?
注意事项中还明确提示,出现不良反应后应立即停止使用。在患者使用过程中既然出现了过敏反应,作为主治医生为何未能第一时间让患者停止使用?
患者死于呼吸系统衰竭,这与使用医生开具的西药或医院使用的药品、抢救过程所采取的相关措施是否有直接的因果关系?这是事件调查中必须搞清楚的关键问题。
这起事件无疑给社会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必须严格区分保健用品和药品,确保公众的健康安全。对于媒体的报道责任也应加强监管,避免误导公众,引发不必要的恐慌和误解。后续跟进:正视事实,勿让扭曲再蔓延
回溯至2010年,河南省卫生厅的一纸红头文件(豫卫通告(2010)1号通告)引发了广泛关注。该通告明确禁止相关企业标注“豫卫健用字”的批准文号,彰显了对于健康产业规范管理的决心。针对这一事件的后续报道中,一些无知的言论却忽视了这一事实。
这些言论中,有人对“膏药”所用的保健粉提出质疑,称其没有药准字、健准字或医械准字,因此不能被视为真正的保健品。他们忽略了保健用品生产企业的产品标准备案制度。每一款合法生产的保健粉,其问世都经过省局卫生部门、质检部门、疾控部门等多方严格审查,专家签字评审后方能生产、流通。
国医圣手杨凤鸣研制的奉天扶阳天下固本保健粉,便是按照这一严格标准生产,并率先通过中国质检检验,得到了相关部门的认可。这不仅仅是一款产品的胜利,更是中医药健康产业蓬勃发展的缩影。
早在《国家十二五规划》中,便把保健用品归纳为国家健康服务业五大支柱产业之一。国务院印发的多个文件,如《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以及《河南省人民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都体现了保健用品在国家中医药发展战略及促进地方健康服务业发展中的价值和地位。
面对这一连串的事实,我们希望相关方面能够正视事实,做好家属的安抚工作,避免事件的持续扭曲发酵。也期望在国家大力提倡发展民族中医药事业的大背景下,我们的中医药企业能够充分运用其保健作用,为大众的健康服务,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转载自网络,其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在此声明,不对文中陈述的文字和内容做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