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保障重症危重症患者救治
新冠病毒导致重症的概率及其治疗
新冠病毒的流行已经引发了全球的关注。关于其导致重症的概率,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指出,虽然感染人数众多,但大多数为轻症,仅有少数高龄老人和患有严重基础疾病的人可能发展为重症和危重症。当前,我国流行的毒株为奥密克戎变异株,其致病力较原始毒株和德尔塔毒株已明显下降。
在北京等地,定点医院的收治情况也反映出类似的趋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童朝晖表示,收治的感染者中,重症、危重症的占比约为3%至4%,且大多数为普通型。
尽管奥密克戎变异株的致病力下降,但因为感染者基数庞大,重症的绝对人数仍不容忽视。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强调,对于高龄老人和有基础病的脆弱人群,即使感染成为重症的比例很低,也会给医院的重症资源带来很大压力。
对于可能出现的重症肺炎,其表现为急性呼吸衰竭,俗称“白肺”。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马晓春表示,并非所有肺炎都会表现为白肺,只有当肺部损失比例很高时才会出现。这部分危重症患者在所有新冠患者中占比很低。
值得注意的是,导致重症肺炎并出现白肺的因素并不仅限于新冠病毒。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主任何英利提到,冬季感染流感病毒、细菌、支原体等病原体也可能导致重症肺炎。某些人群如高龄老人、基础疾病患者、重度吸烟者感染后更容易发展为重症。
关于重症患者的治疗,我国在这3年中积累了大量经验和救治资源。童朝晖表示,我国已经形成了成熟的救治方案,包括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并且各家医院的重症医护队伍在临床实际救治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对于重症、危重症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后遗症问题,李兰娟表示,多数患者预后良好,极少数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可能会有肺纤维化。但总体上,如果尽早发现并治疗,绝大部分患者都不会留下后遗症。马晓春也表示,大多数患者在ICU得到规范治疗后预后良好,只有少数特别高龄或具有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可能会出现预后不良。
我国对于重症患者的救治已经形成了完善的方案,并拥有经验丰富的医护队伍。尽管新冠病毒可能导致重症,但绝大多数患者都能够得到有效治疗并康复。在国家的卫健委医政司司长的透露下,全国的重症医学床位资源状况逐渐明朗。面对全国18.1万张的重症医学床位,平均下来,每十万人便拥有高达12.8张的重症医学床位资源保障。而在医疗机构中,三级医疗机构占据的床位数量尤为显著,且具备一定的ICU床位转换能力。尽管如此,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的重症床位使用率却仅在半数左右徘徊。 抗击疫情新阶段:如何守护健康防线? 随着疫情防控进入新的阶段,我们的工作重心已经转向“保健康、防重症”。那么对于广大老年群体和患有慢性疾病的人来说,该如何做好自我防护?一旦感染新冠病毒,如何避免病情恶化成为重症病例呢? 预防重症的关键在于早期预防。对此,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党委书记给出了专业的建议。针对脆弱人群如高龄老人和患有基础疾病的人,他们需要更加重视预防措施的实施。规律用药、合理膳食、适量运动以及保持良好的心态都是必不可少的。而对于那些需要特殊照顾的老年群体来说,更应该确保他们获得足够的营养和优质蛋白质。 个人防护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环。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提醒我们,尽量避免前往人群密集的地方,特别是在密闭式场所。外出时务必佩戴口罩,最好是N95口罩,并加强手卫生。与人交往时保持适当距离也是非常重要的。 全程接种疫苗对于减少重症率和死亡率具有显著效果。钟鸣的介绍让我们明白,接种全程疫苗的人群在临床救治中的康复概率更高。 那么,居家老年人一旦感染新冠病毒,哪些体征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并及时就医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给出了提示。如果老年人出现发热时间过长、呼吸困难、胸闷等症状,尤其是当血氧饱和度低于93时,应立即到医院就诊。早期预警、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是有效控制病情发展和减少重症发生的关键。 在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家人或陪护人员对于老人的健康监测至关重要。童朝晖表示,老年人肺炎的起病比较隐匿,症状不明显。我们需要更加细心地观察老人的身体状况。如果出现食欲减退、精神不振、呼吸频率加快、喘气、胸闷等症状,应及时送去医院就诊,以防止病情加重。
在当前阶段下,我们更需要关注老年人和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的防护措施。通过加强预防、个人防护、全程接种疫苗以及及时监测和就医等措施,我们可以有效减少重症的发生,保护广大人民的健康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