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性精神障碍 呵护情感性精神障患者
情感性精神障碍是一类影响神经系统的疾病,不仅对患者自身造成危害,还会对周围人和社会产生影响。
其主要症状包括情绪低落、缺乏乐趣和精力,动作和思维迟钝等,称为抑郁发作或抑郁症。关于其病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遗传、人格因素、精神因素、躯体因素等有关。家族中有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的亲属患病率要比一般人群高,因此遗传在此类疾病中扮演重要角色。
情感性精神障碍的发病机理也不十分明确。由于间脑在情绪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推测间脑,尤其是下丘脑的功能障碍可能与此有关。精神病患者的脑神经零部件异常可能导致性格改变、神经精神危害等。患者可能出现类似神经疾病的症状,如头痛、失眠等。
情感性精神障碍对患者和家庭的影响深远。患者可能出现性格改变,表现出孤僻、冷漠等症状。患者的病态行为不仅会对家人造成伤害,还会造成家庭经济状况下降和生活质量降低。患者还可能对社会造成危害,出现过激行为,攻击他人。虽然精神病的危害严重,但只要人们掌握心理卫生知识,及时采取有效治疗,精神疾病的危害是可以防范的。
对于患者而言,最严重的危害是长期不能治愈或病情反复导致的精神衰退。患者可能出现思维贫乏、情感淡漠、意志缺乏等症状,丧失工作和生活能力。从社会功能角度看,这就是精神残疾。
尽管目前对于情感性精神障碍的病理生理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我们可以从遗传学、生理学、心理学等多角度进行研究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发现并治疗精神心理异常,以降低精神疾病的危害。对于患者和家人来说,及早寻求专业治疗,帮助患者恢复健康,是降低精神病危害的关键。在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的深入研究中,我们了解到抑郁症患者可能会出现一些特殊的生理变化。比如,他们的快眼动睡眠(REM)潜伏期可能会缩短,血中皮质醇含量升高。而且,他们的身体对地塞米松的抑制反应会表现为脱抑制状态,生长激素对低血糖的反应则会明显降低。促甲状腺素对促甲状腺释放激素的反应也会有所减弱,甚至可能出现水电解质代谢障碍。这些生理变化在躁狂症和抑郁症患者中都有体现,其中抑郁症患者体内钠含量会有所增加。
临床表现方面,躁狂发作与抑郁发作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它们可能会交替出现,称为双相躁抑症。单相抑郁症和单相躁狂症则较为常见。
在躁狂发作时,患者可能会经历一系列的情绪变化。起初可能会有几天的失眠、烦躁或情绪低落。然后,患者可能会从富有感染力的欢乐迅速转向极度的狂喜和粗野的兴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可能会因为想到或遇到不幸的事情而痛哭流泪,也可能因为小事大发雷霆。他们的情绪会在片刻之后恢复到之前的快乐状态,并可能立即向得罪的人赔礼道歉。还有一部分患者可能不是表现欣快而是容易发怒,对小事就表现出极大的不耐烦。这些患者可能会显得过分乐观,甚至把悲伤的事情当作喜事。
对于治疗,药物治疗仍然是情感性精神障碍的首选。及时接受治疗的患者一般预后较好。治疗成功与否决定着病程及其发展变化。对于儿童患者,家长需要克服急切想要孩子摆脱“精神病”的心理,与医生紧密合作,完成全部的治疗过程。
预防情感性精神障碍的一个好方法是在疾病即将复发之前采取预防性治疗。有些频繁发作的患者可能需要长期服药。患有情感性精神障碍的夫妇应避免生育,因为这可能会使后代有很高的风险患上同样的疾病。培养良好的个性和强健的体格也有助于预防本病的发生。
至于预后,情感性精神病一般预后良好。无论是躁狂发作还是抑郁发作都可以得到有效控制,而且多次发作也不会导致精神衰退。也有少数患者可能会迁延不愈或频繁发作。抑郁症患者的自杀是其主要死亡原因,而躁狂症患者则可能会因为鲁莽行为而导致意外。
情感性精神障碍与患者的情感有着密切的联系。为了防治情感性精神障碍的发作,稳定患者的情绪是一个重要的方法。但最主要的治疗方法还是去正规的医院就诊。希望通过对的阅读,大家对情感性精神障碍有更深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