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反对凑钱送礼给老师被逼退群
广西柳州家委会教师节送礼事件引发社会热议
一、事件背景
近日,广西柳州某班级的家长委员会以弘扬“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为由,在教师节来临之际,在微信群内倡议每位家长分摊约40.72元,共同购买兰蔻礼盒作为教师节礼物,总金额超过2000元。当一名家长表达反对意见时,却遭到家委会及其他部分家长的排斥,被要求退群,理由是不愿受“打扰”。
二、教育局迅速回应
柳州市教育局获悉此事后,迅速作出反应,通过官方渠道发布公开信。信中强调:“我们坚决抵制请客送礼的歪风邪气”,明确反对任何形式的“变相行贿”行为。教育局同时呼吁家委会回归其本质,即作为家校之间沟通的桥梁和纽带。目前,教育局已展开调查。
三、争议焦点:家委会角色的异化
此次事件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和热议,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强制摊派问题:家委会以集体的名义施加压力,将所谓的“自愿”变成了“道德绑架”,导致不愿参与的家长被孤立甚至被驱逐出群。
班费滥用问题:部分家委会以班费的名义进行集资送礼,这种模糊公共资金与私人馈赠界限的行为,引发了家长对资金透明度的质疑和担忧。
利益捆绑嫌疑:家委会主动组织购买高价礼物,如单价高达760元的礼盒,被一些家长和网友质疑是借“尊师”之名行“讨好”之实,进一步加剧了教育的功利化趋势。
四、后续影响与反思
随着事件的发酵,涉事班级的家委会成员因承受不了舆论压力而主动退群。教育部门再次重申教师不得收礼的纪律,并强调家校关系应该建立在“清廉清爽”的基础上。
此次事件不仅暴露了部分家委会脱离服务职能、裹挟家长意愿的问题,也反映了在集体行动中家长的弱势地位。公众纷纷呼吁明确家委会的权责边界,杜绝其异化为“教师后援会”。也倡导以非物质形式表达感恩之情,如制作贺卡、手工作品等,既体现心意又不失教育公平。
教育部门也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表示将加强监管,制定更为明确的行为规范来指导家委会的工作,推动建立更加健康、公正的家校互动模式,避免“人情”绑架教育公平。社会各界也期待通过共同努力,让教育回归其本质,营造一个更加纯净、公平的教育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