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从西域带回来的麒麟是什么动物
健康养生 2025-04-19 20:170健康养生www.shimianzheng.cn
郑和从遥远的西洋带回的被誉为“麒麟”的生物,实际上是今天我们熟知的长颈鹿。这一误解并非偶然,而是由多重因素交织而成的结果。
长颈鹿的外形特征,与古代典籍如《尔雅》中描述的麒麟形象不谋而合。明朝人眼中的麒麟,那“麋身牛尾、头生短角”的形态,“梅花鹿般的斑点”以及高达“一丈二”(约合5米)的雄伟身姿,在长颈鹿身上得到了生动的展现,使其被尊崇为祥瑞之兽的具象化身。
语言的发音也为这一误认提供了有趣的视角。东非地区的索马里语中,长颈鹿被称为“giri”,与汉语的“麒麟”发音相近。这种语言上的巧合,无疑加深了明朝君臣对长颈鹿即麒麟的认知,进一步强化了这一误解。
历史事件的记录也为这一认知提供了佐证。永乐十二年(1414年),郑和第四次航行西洋时,从东非的麻林国(今坦桑尼亚的基尔瓦基西瓦尼)带回了长颈鹿,进献给明成祖朱棣。这一事件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朱棣在奉天门设宴迎接,并视之为“天降祥瑞”,下令祭祀太庙,举国欢庆。
现存的明代《瑞应麒麟图》等史料中的画像,为我们提供了直接的视觉证据。画中的“麒麟”,其修长脖颈、斑纹皮毛等特征,与现代长颈鹿完全一致。
值得一提的是,郑和的航海路线是西洋(涵盖从东南亚至非洲东海岸的区域),而非传统的陆路“西域”。这一误传或许源于对“西洋”地理概念的误解和混淆。
这一历史事件和误传的生成,不仅揭示了古代人们对未知世界的与想象,也展示了语言、文化、地理等多方面的交织影响。在今天看来,这一误解或许增添了些许幽默和趣味,但背后蕴含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却值得我们深入。
上一篇:传说中的巫山神女名叫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