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吃什么补什么”竟然是误会?
“吃什么补什么”,这一广为流传的说法,其实是人们对中医理论的重大误解。这一观念曲解了中医的“以脏养脏”理念。在中医体系中,“五脏”并非单纯指五个具体的器官,而是一系列器官组织功能的集合。中医所说的五脏,是根据功能进化的深浅层次来划分的。
如果把人体比作一棵参天大树或一座坚固的宝塔,那么树根和塔基就代表了中医所说的“肾”。而逐渐往上的树干、树叶,则对应着中医所说的心、肝、脾、肺等脏腑。
在中医眼里,“肾”被奉为“先天之本”。一旦“肾”受到损伤,后果将是严重的。中医有“久病及肾”的说法,意指任何疾病如果得不到有效控制,都会波及到“肾”,导致“肾虚”。“肾虚”只是描述病情发展的一种状态,例如心衰病人后期,常使用附子这类能温补肾阳的药物进行回阳救逆。由此可见,中医的“肾”被视为人体的根本,就如同大树的树根或宝塔的塔基,一旦受损,整个人的健康状况都将受到威胁。
对于“肾虚”的调养,中医所使用的药物多来自植物的根茎或种子。植物的根茎相当于人体的根,而种子则类似于干细胞。像狗脊、山药、山萸肉、枸杞等药物,都是用来补“肾”的,这才是中医“以脏养脏”的真正含义。
除了植物的根,中医还常常使用动物的骨头,甚至人的胎盘来补肾。比如猪脊髓是“大补阴丸”的组成部分;人的胎盘即中药“紫河车”,用于治疗先天发育不良和因病导致的免疫力低下。吃猪脑以健脑也是同理,因为猪脑即脊髓,同样具有补肾功效。借助补肾的作用,使人体之“根”更为强壮,从而惠及全身各方面。
至于“吃猪肝补肝”的说法,其实是误解了中医的“以脏养脏”理念。在中医看来,血是由肝所主的。如果要说吃肝补肝,那么实际上补充的是由中医所说的“肝”所统摄主管的血。“吃什么补什么”,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并非科学的中医理论。中医的精髓在于平衡与和谐,通过调理身体各脏腑的功能,达到健康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