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解读:冬吃萝卜夏吃姜的误区
中医对于“冬吃萝卜夏吃姜”的解读
中医理论认为,姜性味辛温,归入肺、胃、脾经。其主要功效包括发表散寒、温胃止呕以及温肺化痰止咳。对于风寒感冒、呕吐、痰饮以及喘咳等疾病,姜都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姜还能解鱼蟹、鸟兽肉毒。针对脾胃因寒而致的腹痛、腹泻、呕吐等,姜也有良好的疗效。
尽管姜在食疗中具有重要地位,但并非人人适用。在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施膳原则下,姜主要适用于体质偏寒的人群,这些人群常常表现为腹泻、四肢不温、怕冷喜暖等。但对于阳热体质的人来说,如果经常上火、口舌生疮、大便干燥、喜冷,就不能多吃姜。因为对于后者,姜不仅不能治疗疾病,反而会加重病情。
关于生姜的食用,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要保证生姜的质量。因为生姜腐烂后会产生一种名为的毒性很强的物质,这种物质被胃吸收后很快会到达肝脏,造成肝细胞普遍中毒变性,对肝脏功能的影响尤为严重。烂姜绝对不能食用。
生姜的使用要对症。由于生姜性辛温,能够逐寒邪而发表,所以只能在受寒的情况下应用。如果受寒后突出的症状是喉痛、喉干、大便干燥等,就不宜使用生姜。脏腑有热者也应慎用生姜。如果确实需要使用生姜来治疗热性病症,一定要配伍寒凉药物来中和生姜的热性。
关于生姜的食用量,也不宜过多。过多食用生姜会导致姜辣素经消化道吸收后刺激肾脏,并可能引起口干、喉痛、便秘等不良反应。
那么,什么时候应该适量多吃姜呢?一是在脾胃虚寒的腹痛、腹泻情况下;二是儿童因食寒凉食物太多造成的肠痉挛;三是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夏天吃凉食物过多或在享用海鲜如螃蟹、鱼虾时,多食用姜可以解鱼虾之毒,并有助于散海鲜之寒。
姜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备之品,只有辨证施用,才能有益于健康。正确使用姜,才能更好地发挥其食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