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不良反应的症状
在遵义市中医院的一次流脑疫苗补种活动中,朵朵被安排接种了流脑A+C疫苗。幼儿园的家长对此次疫苗接种并不知情,也没有签署知情同意书。幼儿园方面表示,在那个时候他们并没有发放接种通知单的习惯,只是在黑板上通知并要求家长在提交疫苗接种本时同意接种疫苗。朵朵一家对此产生了疑虑,并怀疑孩子的病情与这次接种有关。他们向遵义市红花岗区疾控中心提出了鉴定申请,疾控中心在经过调查后确认接种过程无差错。但是这份鉴定意见书并未提及任何关于通知家长或详细告知疫苗接种风险的情况。此后,中国青年报记者接触到了其他多个家庭,这些家庭的孩子在接种疫苗后也出现了不良反应,家长们反映的情况包括接种过程匆忙,缺乏充分的告知和检查等环节。对此,我国的《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明确规定了接种前的告知义务和注意事项。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受种方对疫苗风险了解不足,以及预防接种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仍然存在。尽管北京某社区医院在疫苗接种前会发放通知单并要求家长签字确认,但在全国范围内并非所有地方都能做到这一点。一些家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们对疫苗的风险知之甚少,甚至从未接触过相关信息。张俊龙是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的一个例子,他在学校接种麻疹疫苗后患上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疑为疫苗所致。这也反映出一些家庭对预防接种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的需求。如何让受种方既知情又了解接种状况并做出理性的选择是相关部门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在实际操作中,相关部门应加强疫苗接种的宣传工作,普及疫苗知识,增加透明度并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以确保公众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得到保障。对于疑似因接种疫苗产生不良反应的案例,相关部门应积极调查处理并及时公开信息,以消除公众的疑虑和恐慌。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公众对预防接种工作的信任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