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东大学,西东大学
在清华大学这所百年学府的庆典之际,《立德立言清华的110年回响》讲坛于日前盛大开幕。这场盛大的纪念活动以舞台剧的形式回溯了清华的辉煌历程,师生们共同追寻着圣贤的脚步,重温那些为寻求救国真理而发出的历史呐喊。
视频加载中,让我们聚焦于这场文化盛宴的精髓。在清华园这片土地上,见证了钱钟书与杨绛两位文学巨匠的爱情故事,他们的对话开启了一段美丽的传说。
本次活动的总导演、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张小琴表示,这次节目采用了学生扮演和朗读的方式,融合了清华历史上重要的演讲和大师们的言论,形成了一台别具一格的节目。这些声音仿佛记录了清华人的特殊思考,展现了清华的另类传记。
1914年,梁启超先生应邀在清华发表题为《君子》的演讲,其中提到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成为了清华的校训来源。扮演梁启超的2016级人文学院学生闵瀚诚表示,清华的教育就是要培养更强大、更卓越的学子,将自身融入国家的命运,为其作出贡献。
后来,梁启超先生也成为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而在1928年,清华正式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随着梅贻琦校长的上任,清华大学进入了快速发展期。他认为,大学的价值全在于拥有好的教授。
扮演蒋南翔的学生回忆了1935年他发出的“一二九”运动的第一声呐喊。当时,在中国东北得势后步步紧逼华北,爱国救亡运动爆发。蒋南翔呼吁全国民众负起保卫民族的责任。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清华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组建临时大学,后迁至昆明改名为西南联合大学。虽然条件艰苦,但西南联大为国家培养了一代知名学者和优秀人才。杨振宁曾多次回忆在西南联大的求学经历,当时他们的生活虽然简单,但并未觉得苦楚,反而有很多获得知识的满足和快慰。
扮演杨振宁的学生表示,即使条件艰苦,他们依然觉得获得知识的满足和快慰。梅贻琦校长曾强调学生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种教育理念至今仍在影响着学生们的人生发展。
如今,清华大学已迁回清华园,继续为国家培养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人才。这场纪念活动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展望。让我们共同期待清华的未来更加辉煌!自新中国诞生的那一刻起,清华大学便开始承担起为国家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重任。历经1952年的院系调整,她成为一所多科性的工业大学,矢志不渝地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在中国“两弹一星”的辉煌历史中,有14位清华人荣耀上榜,钱三强便是其中的璀璨明星。他的故事,被2011级水利水电工程系的朱赛德所深情演绎。他向我们述说了蒋南翔校长的教育理念:培养忠于党、忠于国家的红色工程师,既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又要在专业技能上卓越。
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新中国在多个领域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程不时学长的回忆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时代的缩影,他造纸飞机的梦想,最终成就了运-10国产大飞机的翱翔蓝天。
改革开放以来,清华大学始终怀揣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长远目标,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如今,她已发展成为一所涵盖理学、工学、文学、艺术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自强成就卓越,创新塑造未来。”这是清华大学的信念和追求。无论是在基础研究还是重大科技突破上,清华大学都始终走在前列。就像FAST射电望远镜团队所说:“我们FAST团队就是一群‘不要脸’的人。”在FAST建设过程中,他们全身心投入,面对困难无所畏惧,因为他们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立德立言110年清华声音》的总导演张小琴教授谈到,清华人总是将自己的人生与国家重大需求紧密相连。这种精神传统在清华英才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们不畏艰险、顽强拼搏,以天下为己任,初心未改,热忱不灭。
大地清华,生生不息。自110年来,清华大学英才辈出,他们始终秉承国家之需为已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自强不息,砥砺前行。他们的精神传统和坚定信念,是我们在追求梦想路上的宝贵财富。
清华大学的故事,是奋斗的故事,是梦想的故事。她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时何地,只要我们怀揣梦想,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因为,“国家之需乃我辈之责”,我们都有责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是清华的基因,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