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985分数线预测「2017高考状元全国」
高等教育迈向普及化时代,名校录取率的差异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在这个话题上,全国两会上的代表和委员们达成了广泛的共识,纷纷建议缩小名校省际录取率差距,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
以河南为例,作为高考生源大省,河南考生数量过百万,但本地名校资源却相对匮乏。仅有河南大学和郑州大学两所“双一流”高校,难以满足广大考生的名校梦想。与此省外名校在河南的招生名额有限,与考生们的迫切需求形成鲜明对比。
代表们普遍认为,理想的名校资源分配应该是公平的,各地考生应平等分享。为此,卢克平代表建议教育部直属高校应按照各省高考人数分配招生指标。他的这一建议得到了广泛共鸣,许多代表纷纷呼吁确保省际录取率差距进一步缩小。
钟茂初委员则进一步提出了具体的方案,建议在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公布后,相关高校及学科在各省的招生名额应与各省当年的应届考生比例大体相当。这一建议旨在保证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省际公平。
代表和委员们的这些建议引发了公众对缩小名校省际录取率差距的再度关注。人们普遍认为,当前高校录取率的差异源于计划招生体制的历史遗留问题。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背景下,原有的计划体制已无法适应现实需求,导致争议的加剧。
回顾历史不难发现,全国重点大学规模虽然逐渐壮大,但各省市所拥有的名校数量却存在明显的不均衡现象。一些省份名校众多,对本地生源的招生计划自然也多,录取率相对较高;而一些省份则面临名校资源匮乏的困境。
教育专家指出,要缩小名校省际录取率差距,需要综合考虑各地人口、考生数量、教育资源等因素,制定合理的招生计划分配方案。还需要加强对教育的投入,提升各地教育水平,从根本上解决教育公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让每一个考生都能平等地追求自己的名校梦想。在华夏大地,教育的热浪与人口的大潮交织,形成了独特的高考景象。以北京为例,2020年拥有34所“双一流”建设高校,高考生仅4.92万人。相较之下,河南,一个拥有众多考生却只有两所“双一流”建设高校的省份,高考生数量高达115.6万。这样的数据差异,让不少人提出疑问:是否应该按照高考人数来配置重点院校的录取指标?
河南与广东两省的情况尤为引人关注。两省人口众多,尤其是河南,户籍与常住人口数稳居全国前列。广东则是经济繁荣,人口流动频繁。名校在这两省的录取率并不理想。公众普遍认为,全国统一出卷、统一考试、统一划分数线是公平的体现。储朝晖指出,这样的做法只是形式的公平,而非实质的公平。因为不同区域的教育发展水平不同,所考的分数并不等值。真正公平的做法应该是依靠高校的专业团队,根据考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判断,衡量其在何种背景下取得该分数。
梁挺福认为,高考无论怎么改革都难以做到绝对公平。过去全国一张卷同样的大学却有不同的录取线,已经引发了争议。现在如果简单地按照考生人数分配录取名额,可能会导致考生大省被录取的考生数量减少。这种情况在考生人数大省、教育水平相对较低的省份尤为明显。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缩小名校省际录取率的差距,推进高等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
在改革的过程中,扩大高校自主权或是一个可行的策略。最近公布的第二轮“双一流”名单就显示了一种新的趋势:淡化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身份色彩,赋予有特色和优势的高校更多自主权。随着高招录取逐渐不分批次,一二本合并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这不仅有助于引导高校根据自身资源和办学理念发展特色专业,也客观上减少了大众对院校身份的过度关注。
储朝晖指出,在实际操作中,还需要减少计划招生体制的影响,让高校和考生之间有更多的相互选择的空间。他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来描述这种关系:牛和草的关系。如果牛只能吃围栏里的草,那么就会出现有的地方牛在啃地皮找不到好草源,有的地方草多到吃不完的不均衡状况。要尽可能地撤除一些限制,让高校和学生相互了解、相互选择,使学校的特色与学生的优势潜能相互搭配,更符合高校长久可持续的发展,也更符合学生的利益。
实行这样的政策也会带来新的问题。储朝晖强调,改革是一个相互调整、互相优化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解决所有问题。我们需要耐心和决心去推进改革,让教育真正为每一个学生打开通向未来的大门。流产网希望以上内容能为大家带来启示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