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专家教你吃面条
面条在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从东汉的“煮饼”到魏晋的“汤饼”,再到现代的面条,都是人们心中的主食与美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面条既满足了人们对饱腹的需求,又成为宴席上的佳肴。许多历史记载显示,古代达官贵人亦以面食招待贵宾,体现了面条在人们心中的重要地位。
那么,面条究竟有何魅力,让人如此喜爱呢?让我们来听听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营养部主任营养师孙孟里和北京食品协会高级工程师刘方成的解读。
中午时分,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是最佳的选择。面条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能为人们提供充足的能量。在煮制过程中,面条会吸收大量的水分,变得柔软且易饱腹。更重要的是,硬质小麦中的B族维生素对面脑细胞具有刺激作用,有助于提高思维活跃度。中午吃面符合中国饮食文化中的“早吃好,午吃饱”的原则。
对于许多人来说,担心吃面会导致发胖。但实际上,每150克煮熟的面条含有适量的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热量也相对适中。而且,面条中的缓慢发挥作用的碳水化合物能增强饱腹感,适量摄入并不会导致发胖。
值得一提的是,口感筋道的面条更具营养价值。因为小麦粉的不同以及制作工艺的差异,会导致面条口感的差异。加些盐来促进面的筋道并不会破坏面的营养,所以不必担心。
关于面的温度,孙孟里建议,不应为了贪图凉爽和刺激而吃过凉或过热的面。过热可能对食道造成损伤,过凉则不利于消化吸收。温乎乎的面条是最合适的选择。
传统饮食中还有“原汤化原食”的说法。人们在吃完面、水饺或元宵后,都会喝点原汤。从营养学角度看,煮淀粉类食物时,淀粉会散落到汤中,帮助消化食物。而且面汤中含有消化酶,有助于消化。所以喝原汤有助于减少积食。
值得注意的是,吃面也要根据季节和体质的不同来选择。中国中医研究院的杨力教授和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张湖德教授均表示,不应仅仅因为习惯而选择面食,而是要根据个人的体质和季节变化来选择合适的面食,这样才能在享受美味的保证健康。
面条在中国不仅是主食,更是一种文化、一种健康的选择。无论是历史渊源,还是营养价值,面条都展现出了其独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