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体免疫联合疗法可抑制弥漫型胃癌生长
胃癌:新靶点,开启治疗新篇章
胃癌,这一在我国高发的恶性肿瘤,不仅是癌症总发病率和死亡率排名第三的杀手,而且中晚期胃癌占比高达80%,每年夺走近30万人的生命。面对这样的严峻形势,《“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已经明确提出目标,计划在不久的将来将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提高15%。对于胃癌诊疗新靶点的寻找,以及新疗法和新药物的研发,不仅具有临床意义,更承载了巨大的社会价值。
最近,《科学进展》杂志在线发表了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焦作义教授团队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该研究聚焦于胃癌的新靶点和新治疗策略,成功开发了靶向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的单克隆抗体。这种抗体与程序性死亡受体1抗体联合,在免疫重建的人源肿瘤细胞系异种移植模型和人源肿瘤组织来源移植模型中展现出了惊人的治疗效果。
更令人振奋的是,基于靶向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的单克隆抗体制备的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在胃癌细胞系、类器官和移植瘤模型中同样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这一研究为弥漫型胃癌的抗体免疫联合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通过多种机制显著抑制肿瘤生长,提高荷瘤小鼠的生存率。
焦作义教授团队是胃癌研究领域的一支重要力量。近年来,他们持续开展了一系列基础和临床研究,针对胃癌高发问题进行了深入。早在2014年,团队就在国际上较早开展了进展期胃癌新辅助化疗后腹腔镜根治的临床研究。经过该方案的治疗,进展期胃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得到了显著提高。团队在胃癌靶向药物研发方面也取得了重要成果,发现了一系列胃癌治疗新靶点并开发了针对性抑制剂。这些成果不仅为胃癌患者带来了福音,也为全球胃癌防治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面对胃癌这一健康挑战,焦作义教授团队以及更多科研人员的努力,让我们看到了希望。通过不断新靶点、开发新疗法和新药物,我们有望在未来的抗癌战争中取得更大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