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和中消协发布提示:校外培训有风险,报班需谨慎
中新网电讯,据教育部网站3月13日消息,针对校外培训市场乱象,教育部与中国消费者协会联合呼吁,旨在保护家长和学生合法权益。近期,因捆绑销售、充值赠送等促销手段,一些学生家长在支付校外培训费用时超出时限和限额,引发“卷钱跑路”“退费难”等问题,全国消费者协会组织受理的教育培训服务投诉量高达近7万件,位列服务类投诉第三位。为应对这一问题,教育部及消费者协会敦促各地积极解决,并特别警示广大学生家长,在面对校外培训时需保持理性。
理性选择培训机构至关重要。市面上存在一些无许可、以个人名义开展的违规培训,如“一对一”“住家教师”等。这些培训既无资质保证,又存在安全隐患。为帮助家长筛选,教育部设立了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家长可通过官方APP选择具备合法资质的培训机构。
签订规范合同同样重要。在支付培训费用前,家长应与培训机构签署由教育部和市场监管总局共同制定的《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服务合同》。特别要注意课程、教师及费用条款,明确退费政策及方式,并妥善保管正规发票。
关于支付培训费用,家长需警惕超时段、超限额支付的风险。建议不支付超过3个月或60课时的费用,非学科类培训单次支付不超过5000元。避免退费纠纷和机构跑路风险。要警惕各种促销手段,通过官方平台完成培训缴费,切勿私下转账或现金交易。
家长还需警惕机构的虚假宣传。一些培训机构为获取更多利益,会夸大培训效果和师资力量。建议家长在决定前实地考察,了解培训机构的实际情况。
为彻底解决校外培训市场问题,教育部及消费者协会计划开展“平安消费”专项行动。这包括规范收费行为、加强预收费资金监管、化解消费纠纷、加强消费教育指导,并严肃查处违规培训。他们呼吁家长提高消费权利意识,自觉抵制违规培训,共同营造健康的校外培训消费环境。广大家长需“擦亮眼睛”,对违规培训进行监督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