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情人-P药谈判前辉瑞高管已离场
辉瑞新冠口服药Paxlovid在今年的医保谈判中未能如愿纳入医保目录,据知情人士的深入揭露,此事背后有着令人深思的细节与核心原因。
一、不同寻常的谈判过程
在这次医保谈判中,辉瑞共有六款药品进入谈判环节,而Paxlovid的谈判过程尤为引人关注。在谈判开始前,包括副总裁在内的高管们提前离场,这一举动被外界解读为辉瑞对这款药品的谈判缺乏诚意。紧接着,在随后的谈判过程中,辉瑞代表的态度也显得较为消极,全程未提出任何降价方案,两次报价均远高于医保局设定的底价。企业方只是强调其“全球统一价”的原则,对于谈判的态度并未表现出足够的灵活性和协商意愿。
二、谈判失败的核心原因
辉瑞Paxlovid的报价过高,不仅远超过医保局的预期,也远超出了市场传闻的600元/盒的价格水平。企业方似乎并未将医保准入视为其在中国市场的必要战略,甚至有意通过维持高利润模式来拓展市场。辉瑞在谈判前已经开始调整其在中国市场的策略,包括将Paxlovid转为自费渠道销售,这一举动进一步表明企业更倾向于维持现有的销售策略和市场布局。
三、后续的影响与启示
Paxlovid未能纳入国家医保目录,成为少数未通过谈判的明星药品之一。此后,辉瑞开始寻求通过商业保险和自费渠道来维持其市场占有率。此次事件也促使医保局在未来的谈判中更加强调企业参与的诚意和态度。这也加速了国产替代的进程。国产新冠药阿兹夫定成功纳入医保,体现了医保体系对高性价比创新药的支持。集采政策也推动了“原料制剂一体化”企业在市场上的主导地位。
辉瑞高管离场事件不仅成为医保谈判史上的一个标志性案例,同时也反映了跨国药企在特定品种上的定价策略与医保局在控费与创新平衡中的坚定立场。这一事件不仅引人深思,也为未来的医药市场格局变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