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生理因素
气血阴阳失调:中医认为,失眠多与气血不足、阴阳失衡有关。例如,心肾不交(心火亢盛、肾水不足)会导致夜间难以入睡,白天疲倦;阴血不足则因脾胃功能弱化,无法有效滋养脑部,引发失眠。
脏腑功能紊乱:肝郁气滞、心脾两虚等脏腑问题会影响情绪和睡眠。肝主疏泄,情绪压抑会导致肝气郁结,进而扰乱心神;心脾两虚则表现为多梦易醒、乏力。
神经递质失衡:西医认为,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的异常与焦虑、抑郁密切相关,长期压力可能破坏这些物质的平衡。
2. 心理因素
错误认知与压力:对睡眠的过度焦虑(如害怕失眠后果)会形成恶性循环,大脑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进一步加重失眠。
情绪积累:长期压抑愤怒、悲伤等情绪,或经历负面(如失恋、失业),可能引发持续性焦虑和抑郁,并伴随失眠。
性格特质:敏感多疑、追求完美或讨好型人格更容易因外界压力陷入情绪困扰。
3. 生活习惯与环境
作息紊乱:熬夜、昼夜颠倒会打乱生物钟,导致睡眠障碍。
饮食与刺激物:不规律饮食、过量摄入咖啡因或酒精可能影响脾胃功能或神经兴奋性。
环境干扰:噪音、光线等外部因素也会干扰睡眠质量。
4. 社会与遗传因素
压力:工作竞争、家庭矛盾等长期压力是常见诱因。
家族史:焦虑抑郁可能有遗传倾向,家族中有相关病史者风险更高。
5. 疾病与药物影响
躯体疾病:如甲亢、慢性疼痛或呼吸暂停综合征可能间接导致失眠。
药物副作用:某些抗抑郁药或降压药可能干扰睡眠。
若症状持续,建议结合中医调理(如归脾丸、坤泰丸等)与心理干预,同时调整生活方式。严重时需寻求专业医疗帮助。